第四节 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一、从蛮荒到文明

  人类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人类的直系祖先是类人猿,类人猿属于群居动物,可以确定,人类祖先还未跨进人类门槛之前就处于群居状态,这种特性被人类继承了下来。

  大约在200万年前,人类学会了使用石器,这时采用的石器是最简单粗糙的打制石器,人们称这一时期为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1万年前,因此历经了约200万年的时间。

  但是,对人类的发展促进作用最大的是在大约50万年前对火的使用,由于使用了火,因而扩展了人类的食物范围,也使人类的祖先能够战胜寒冷,并走出气候温暖的非洲低纬度地区,走向亚洲、欧洲,以及澳洲和美洲。

  人类的迁徙是为追逐食物而走的,而且是以群体的方式不断地转移,这一过程非常漫长,大约3万年前才到达澳洲,1万多年前才到达美洲。

  人类采取群居的方式除了繁衍的需要之外,还因为在抗抵猛兽的袭击和大自然的威胁时,需要集体的力量,人类不是老虎这样的猛兽,单个的人几乎不堪一击。

  人类的群居规模一直比较小,因为靠采集与原始的捕猎为生,保证一个人获得足够的食物需要广阔的区域,如果群体规模很大,则需要在非常大的范围内获得食物后再搬运回来,这就变得极不方便。只有控制群体的规模,才能保证在合理的范围内得到需要的食物。

  群居的组织以原始公社的形式存在,因为采摘和捕猎这种低级的采集方式,可获得的食物是有限的,全部的劳动只能满足群体的基本食物需求,没有更多的剩余食物可供多占。在食物的分配上,只能以公平的形式分配给群体中每一个成员,任何人在获取食物后都要提供给集体享用,任何人也有权享用其他人获得的食物。

  由于人们对生活的需求非常简单,也就是基本的食物,而此时分布于世界的人类数量很少,要达到这一基本需求并不十分困难,因此,人们的闲暇时间并不少,只要获得了相应的食物后,剩下的时间便可供人们休息和娱乐。所以,很多学者都认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比现在的人类要幸福和轻松。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有巫术和巫师,由于对很多自然现象不能解释,也为了祈求可以顺利地获得食物,或者不被猛兽伤害,巫术和巫师应运而生。

  人类的生活方式与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发生第一次重大改变,是在约1万年之前,由于这时人类在制作石器上工艺越来越精细,石器的制作方式从过去的打制,普遍改进为磨制,因此人们称这一时期为新石器时代。

  但是,人类的最重要变革并不在于此,而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掌握了植物与动物的驯化技术,固定的种植与喂养生活比迁徙式的采集生活要安全,而且更有保障,于是人们便定居了下来。这一次生产方式的改变,后来称为农业革命。

  农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定居下来的人们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组成了村落。相对于采集生产方式,种植和养殖方式的土地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村落的规模可以扩展得比较大,远远超过了采集时期的人类群体。

  高效率的生产方式使人们能够有较多剩余的产品可供贮存,于是就引来了抢夺和战争。一些村落利用战争将其他村落的物资掠夺过来供自己享用,并把他们的人抢过来帮自己劳动,自己则过着坐享其成的生活。战争俘虏的一切人生权利被剥夺,这就是奴隶的起源。只有当一个人可以创造剩余产品时才会有奴隶的出现,在采集阶段是不可能出现奴隶的。

  为了抗击外来的入侵,使自己免遭杀戮与抢劫,以地域或者亲缘作为纽带,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村落组织起来,组成了部落,这就使得人类社会的组织规模大大扩展了。

  农业革命决定了氏族公社的原始共产制度的解体,以家庭为单位的定居生活,以及生产效率提高后剩余产品的增多,使得家庭有可能拥有自己的私有财产,私有制产生的根源在于剩余产品的出现。

  环境的改变,使人们关心的问题和希望的事发生了变化,人们编造出新的神和新的巫术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为了维护部落的统治,这些迷信的东西在部落统治者的左右下加进了许多道德价值观的成分,使得巫术脱离了完全意义上的迷信成分,带有相当程度的宗教性质。

  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人们发明了金属冶炼技术。最早冶炼的金属是铜,以后在铜中加一些少量的添加物,可以使铜的性能变得更好,如加少量的锡就是青铜。

  陶器和织布在这一时期也产生了,并得到了发展。最早的陶器制品是手工捏制的;人们从驯化的绵羊身上获得羊毛,将其搓捻并编织成布料,这就是最早的织布技术。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灌溉与水利工程也随即产生,6000多年前,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和埃及,就有了完备复杂的农业灌溉系统。

  由于剩余产品的出现,贸易也出现了,村落内部、村落之间,以及部落之间,人们用自己的剩余产品交换所需要的物资,这种交换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分工,手工业、商业和农业的分工是农业革命早期出现的,农业革命后期已经非常明确。

  在1万年前进入农业革命时期时,人类几乎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由于地域的封闭,人们的交往受交通条件的限制,每个区域的人群基本处于独立的平行发展状态,一些区域的发展领先了,另一些区域的发展则落后了,距今约6000年前,最早一批人跨入文明的门槛时,各地区人群的发展差距已经拉得很大。

  至少可以说,在200多年前的工业革命之前,人类文明的中心地带始终属于欧亚大陆,同时还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地区(除有特别说明外,在本节我们统称北非)。由于撒哈拉沙漠与尼罗河上游大片的沼泽阻隔,北非与欧亚联系更多,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除有特别说明外,在本节统称南部非洲),则与文明中心的欧亚处于隔绝的状态。处于更加隔绝状态的还有美洲与澳洲。

  古代的欧亚大陆与北非集中了人类达90%的人口和所有最先进的文明,在清点最主要的古代文明时,在这里先后出现了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印度文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以及地中海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

  值得提出的是,欧亚大陆的北面,在东起中国的东北部,西至欧洲中部的匈牙利平原的广阔区域,是无垠的大草原,在这里生活着许多文明之外的游牧民族。这些强悍的游牧民族只要一有机会便会南下掠夺文明地区,他们毁灭建筑,杀戮生灵,因此是文明的破坏者。但是,他们又是文明的传播者,因为他们把东方的文化和技术带到了西方,也把西方的文化和技术带到了东方。

  人类的最早文明大约出现在6000多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是由苏美尔人创造的。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上游是山区,下游的美索不达米亚则是冲积平原,这里土壤肥沃,但却烈日炎炎、降雨量少,干旱与定期泛滥的河水交替袭击这里,这就意味着在这里挑战与机会并存。一批批河流上游的人从山区迁移到平原,选择了同时存在机会与挑战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这就使得这一地区的部落规模不断扩大,慢慢形成了中心城市,最早的城邦国家出现了,过去的部落首领变成了世袭的国王。

  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以后陆续出现了许多的苏美尔人建立的国家,苏美尔人建立的文明扩展到大部分中东地区,直到3700年前游牧的闪米特人将其灭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巴比伦帝国。

  苏美尔人创造的文明对欧亚其他文明影响很大,在之后约500年出现的埃及文明和米诺斯文明,在之后约1000年出现的印度文明,以及在之后3000年出现的希腊文明,都很大程度地受到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影响。由于中国处于遥远的东方,又有喜马拉雅山脉和大沙漠与大草原的阻隔,普遍认为,只有中华文明是独立发展起来的,但中华文明比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晚了约2000年。

  古代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是间接的,由于距离遥远和交通不便,文明的基本原则经过许多年后才从一地传到另一地,正是接受了这种基本原则,也仅仅只是接受了基本原则,各大文明便相继发展起来,但又各有特色。

  任何文明总是在不断的破坏与重建之中,这种破坏力量主要是战争,也有地震、火山这样的自然灾害,但这只是很次要的力量。

  有些文明被破坏后再也没有重建,如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它被毁灭得几乎不留任何痕迹,以后的希腊文明也没有接受它的多少影响。还有一些文明曾经被多次破坏,又多次重建,重建的文明受到之前文明的一些影响,但内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和印度文明都具有这样的特点。以印度文明为例,古代印度文明只能从今天考古发掘的残垣断壁中去找寻,今天的印度民族和印度文化与古代印度的文明早已没有什么联系,3500年前当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基本已经改变了印度文明的特点,之后穆斯林的入侵又很大程度上使印度文明的特点受到影响。

  但是,还有另外一种文明,在经历了多次破坏、多次重建后,却一直不间断地延续了下来,具有这种特点的只有中华文明。现在的中东人早已不能够辨认古代文明创造的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但中国人却能认出3500年前创造的甲骨文。虽遭遇多次外族入侵,但中国统一的伦理思想体系却完好地保存了几千年。

  二、文明的脚步

  古代文明只能算是初级文明,人类文明建立之后并没有停止向纵深发展。科学与技术继续向诸多领域扩展,文学与艺术发展的不断深入、哲学体系的形成、宗教制度与社会制度的全面和系统的建立,标志着人类文明不断地向更高层次迈进。

  文明在向深度发展的同时,也在向广度发展。当古代文明形成时,这些文明区域就如同一个个孤岛悬于世界各地,文明区域的周围是大片的未开化之地。这些文明“孤岛”就像星星之火,不断地燃烧扩大,影响它周围的地区,最后文明连成了一片。这一时期学者们称为古典文明时期。

  在这里,还是以欧亚大陆与北非作为主要观察对象。我们知道,在各大文明区域,早期形成了一系列的城邦小国,这些小国都觊觎别国的财富与资源,小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强者更强,弱者则被吞并,于是国家规模越来越大,小国的对抗变成了大国的对抗,文明的区域也因这样的战争不断扩大,连成了一片。参与这种战争的还有游牧民族的入侵。这样的过程持续了约2000年后,在公元之初,便形成了东起中华帝国东部的太平洋西岸,经印度西北、中亚和中东,并包括地中海,西至罗马帝国最西端的大西洋沿岸的文明的条形地带,这一条形地带将各大文明连接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明体。这时,各文明之间交往虽然还是不密切,各自呈平行、独立的发展状态,但从表面上看,它们似乎有了更进一步联系和影响的条件。

  首先使中华文明连成一个整体的是秦始皇。早期的中华文明只限于黄河附近的很小的区域,文明不断地向四处扩散,到周王朝的后期,文明区域已经扩展得很大,在中华文明范围内分布的许多小的诸侯国,它们名义上属于周朝,事实上周朝能控制的范围只有自己附近很小的区域,实际力量只相当于一个较小的国家。在经历了三四百年的兼并战争后,到公元前3世纪,只剩下七个较大的国家,其中以由边缘部落发展起来的秦国的实力为最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用十多年时间灭亡了其他六个国家,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

  印度文明的统一是由孔雀王朝完成的,在阿育王时期,发动了一系列成功的征战,最后使印度文明连成一片。在以后的历史中,相邻的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各自的发展轨迹完全不同,印度的分裂总是多于统一,而中国的统一则多于分裂。

  罗马文明是欧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希腊文明属姊妹文明,又是希腊文明的继承与发展。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包围了整个地中海。它的形成最早源于亚平宁半岛上罗马城邦国家的兴起,经过几百年的战争,罗马人统一了意大利,又经过了几百年的战争,罗马征服了地中海沿岸的许多国家,形成了庞大的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与和它同时代的属中华文明的汉王朝大小、势力相当,成为一西一东两个强大的文明核心。

  但是,中华帝国与罗马帝国从来没有过直接交往。在东起中国西到罗马的条形文明地带中,很早就有经济与文化的往来,中国的丝绸商路一直穿越整个欧亚,远销到罗马,这条商路便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然而,持续了许多年的丝绸贸易一直是经过中间商进行的,这些中间商主要是伊朗人和中东人。由于中间商获利十分丰厚,罗马人对此耿耿于怀,一直寻求开辟一条海上的通道,公元1世纪中叶,罗马人终于通过印度洋上的季风穿越印度洋,从红海到达印度,再由印度西北的港口接货后利用季风返航。

  在公元前一千纪的中后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思想飞跃期,由于各大文明区域都遇到了大的动乱,连续数百年的战争,以及文明区域的长期分裂,导致人们对宇宙、人生,以及理想社会、理想政府和理想伦理道德观的思考。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十分杰出的思想家,正是他们的思考,促使人类从幼稚走向成熟。人类社会在这些思想导师的指引下,产生了理性的飞跃,他们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人们,直到今天也牢固地根植于人类社会的深处。

  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的500年间,在中国历史上称为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又称这一时期为诸子百家时期,思想、文化和科技都十分繁荣,出现了如老子、墨子、孔子和孙子这样的一大批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们出于对理想社会、理想人生和国家治理理念的思考,形成了各种系统的学派。他们开立学堂讲授自己的思想,并通过游说来影响统治者。

  印度的佛陀与中国的孔子处于同一时代,佛陀本是印度北部小国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他出生时,正是印度社会格局发生大的变化时期。佛陀看到了人的老、病、死之苦,这一切促使他产生了对人生的痛苦思考,并创立了佛教。

  同时期,希腊的思想家则以理性主义取代了宗教的神秘主义,他们的哲学思辨首先从对自然的认识入手,不求助神的帮助,运用理性,自由地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这种哲学思辨以后转移到有关人的各种问题上。由此,出现了一批卓越的理性主义思想家和科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阿基米德等。

  在思想史上,稍后还发生了一件影响非常深远的事,那就是在公元1世纪初,由耶稣创立了基督教。耶稣去世后,他的门徒继承了他的理想,到处传播基督教义,历经磨难,最后终于被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所接受,并于380年确立为罗马的国教。

  战争始终伴随着人类历史,这一时期发生的战争不计其数,但是,有两次战争是不能不提的,因为它们对整个人类历史都具有影响。

  一次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东征。亚历山大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他在继承王位后,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基本统一了希腊(虽然这种统一是脆弱的),而后发起了对强大的波斯帝国的战争。他的征服势如破竹,国家规模与军队数量比马其顿大得多的波斯帝国,在亚历山大的铁蹄下土崩瓦解。亚历山大在向南征服埃及后便向东推进,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由于他的军队广泛厌战,拒绝继续前进,不得不就此收兵。

  亚历山大十分崇尚希腊文明,曾决心将希腊文明传播四方,然而,在他征服之处,却深感辉煌灿烂的东方文明毫不逊色于希腊文明,甚至有其更加过人之处,于是,他从一个文明的推销者变成了一个文明的交流者。这位年轻的国王年仅33岁便因病去世,而他的帝国在其去世后便迅速解体。

  另一场战争就是东方的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匈奴是中国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长期骚扰南面的中华帝国,汉武帝利用自己强盛的国力,发动了一系列针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匈奴受到极大的削弱,其后不久一部分匈奴归顺了汉朝,另一部分逃向大漠深处。正是匈奴的逃亡,引发了世界历史上的民族大迁徙,这次民族大迁徙经历了数百年,并最后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与进程。

  当时,生活于欧亚草原上的民族很多,这些民族都非常强悍,匈奴是其中最具实力的一支,匈奴在向西迁徙时必然要占领其他游牧民族生存的空间,在无法与匈奴抗衡的情况下,这些民族只好继续向更西迁徙,再占领别的游牧民族的地域。欧洲的中部到东部草原生活着日耳曼人的许多部落,在民族大迁徙中,这些日耳曼人最后被压缩到罗马帝国北部的一个不大的区域,他们只要有机会便南下抢劫富有的罗马人。

  这时的罗马帝国已经分裂成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也称拜占庭,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西罗马帝国还是以罗马为都城。拜占庭帝国此时依然强大,日耳曼人抢掠的机会较少。西罗马帝国则正在衰落,随着日耳曼人的多次入侵,到5世纪中叶,西罗马帝国已经无力控制统治区域。476年,末代皇帝被日耳曼人废黜,西罗马帝国宣告灭亡,日耳曼人占领了西罗马。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历史学家以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作为分界线,把之后的约1000年称为中世纪。

  三、东方的世纪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帝国继续生存了近1000年,在这1000年中,拜占庭努力延续罗马帝国的辉煌,尤其是在查士丁尼时期,曾试图重新恢复罗马帝国的疆域,而且很有成效,在查士丁尼的征讨下,地中海差不多又一次成为帝国的内湖。而且查士丁尼在其他方面的建树也可圈可点,如修订的《查士丁尼法典》是第一部完备的奴隶制成文法。但从整体趋势看,拜占庭一直是走下坡路的,它的统治范围越来越小,国力也越来越弱,并于1453年最后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灭。

  欧洲则主要由蛮族统治,灭亡西罗马帝国的蛮族,没有文字、没有科学、没有艺术。在他们的统治下,几乎破坏了所有欧洲的古典文明,继承下来的只有罗马的宗教。这一时期,欧洲社会一盘散沙,分裂成许多小的国家,宗教权威凌驾于王权之上,处于主导地位。在文明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宗教神权又极其严格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欧洲被带入文明的荒漠,因此学术界称这一时期为“黑暗的中世纪”。

  但是,笼统地说世界的中世纪都是黑暗的,那是十分片面的。事实上,在这一时期缺乏创造力的只是西方,相反,在东方则是文明的兴旺时期。如我们习惯所称的阿拉伯数字是这一时期由印度人创造,并由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阿拉伯人还吸收了印度和希腊人的数学成果,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数学成就,特别是代数。在医学和天文学上阿拉伯人也有卓有成效的创造性成果。

  中世纪文明成就最显著的是东方的中国。这一时期,全世界的大多数科学技术成果都出自中国,尤其是指南针、造纸、火药和印刷术等四大发明对于人类的贡献最大。

  指南针稍加改进便是罗盘,在罗盘使用之前,人类航海靠对星星、太阳和月亮的观测导航,这种导航方式很不可靠,特别是遇到多云天气就更加麻烦,指南针的发明直接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造纸技术发明之前,人们的书写主要利用羊皮纸和竹简,羊皮做纸非常昂贵,而竹简书写很不方便,一马车的竹简也书写不了多少内容,造纸的发明,使纸张变得方便又便宜。印刷术发明之前,书本全部用手抄,或者刀刻,不论一部著作要重复出多少册,每本都必须用手抄,因此非常费时间和人工,也容易出差错。相对于手工抄写,宋代刻字工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则是一次巨大的进步,它可以将一个字模反复用于编排,多次进行印刷,堪称是书写领域的一次革命。大约在8世纪,中国人就发明了利用木炭、硝石和硫磺制作火药的技术,火药以后被主要用于战争。

  中国的四大发明很快传给了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以后又由他们传到了欧洲。

  当然,上述科学与技术的创造与发明,远不是中世纪东方文明发展的全部,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东方世界都有诸多的成就。在中国的唐、宋王朝,涌现出了李白、杜甫、苏轼、欧阳修这样的诗人和文学家,以及朱熹这样的哲学家。在印度的笈多王朝,创作出了《沙恭达罗》这样优秀的剧本与《云使》这样杰出的长篇抒情诗,许多在民间长期流传的故事、童话和寓言也被编写成集,如《五卷书》、《嘉言集》等。

  伊斯兰教的兴起与扩张是中世纪很具影响的事件。阿拉伯半岛在统一之前,各部落战争不断,阿拉伯人此时信仰拜物教和多神教,麦加古莱什部落将安拉奉为主神。出生于古莱什部落的穆罕默德从小家境贫寒,经历了许多苦难,并目睹了部落战争和人民遭受的疾苦,通过冥思苦想终于获得启示,称安拉授命他作为自己的使者,教导人们信奉伊斯兰教。他利用战争与传教两种方式推动伊斯兰教的传播,进而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穆罕默德去世后,他的继承者继续推进伊斯兰教的传播,扩大阿拉伯国家的疆域。至公元8世纪,阿拉伯帝国的疆域西起西班牙北部的比利牛斯山脉,经北部非洲,包括整个中东地区,往东一直延伸到中国西侧,成为一个跨欧、亚、非三大洲,包括了各种不同地域的空前规模的庞大宗教国家。

  伊斯兰教的兴起与传播,与基督教形成了冲突,有意思的是,这两大宗教都创立于中东,并有一个共同的圣城耶路撒冷。为了争夺圣城,并转移宗教统治的内部矛盾,在1096年至1291年间,两大宗教进行了一场长达近200年的宗教战争。战争由天主教教皇发起,基督徒身上都带有十字标记,因此史称十字军东征。在近200年间,十字军共发动了八次东征,并一度占领耶路撒冷,夺取了穆斯林的许多疆土,还建立了天主教国家,但在穆斯林的最后反攻中,十字军以失败退出中东而告终。

  公元13世纪初,中国北部草原上崛起了一个十分强悍的游牧民族,这就是蒙古人。它的首领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是蒙古乞颜部首领的儿子。他成人后一直征战草原,于1206年统一了蒙古各部落,成立大蒙古国,并被推举为全蒙古大汗,尊称成吉思汗。

  蒙古部落的统一标志着成吉思汗征服的开始,蒙古人的征服采取了残酷的恐怖战术,弯刀所指攻无不克,所向披靡。成吉思汗在攻克西夏之前病逝。

  在成吉思汗去世后,他的子孙继承了他的事业,又经过50多年的连续不断的战争,蒙古人攻占了金、南宋、俄罗斯诸国、阿拨斯王朝、伊朗等地。

  蒙古人最后建立的帝国具有空前的疆域,它东起中国,并包括朝鲜,西至波兰和波罗的海,西南到达了美索不达米亚和阿拉伯湾,欧亚大陆的大部分都包括在疆域范围之内。

  如此大的国土在当时的交通与通信条件下是不可能进行有效统治的,完成征服后的蒙古人划分为四个汗国,他们都尊中国的元朝皇帝为大汗,但实际上处于各自独立的统治之下。

  阿拉伯人和蒙古人建立的庞大帝国,为当时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穆斯林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使得西班牙商人可以直接与印度通商。中国人与欧洲的通商,历史上一直通过中间商联系,而蒙古帝国的建立,大量的欧洲商人与中国商人可以通过陆路频繁地在欧洲、中东与中国之间往来,因为一支很小的商队便能够安全地由欧洲直接到达中国,这在过去的各国分治状态下是根本不可想像的。

  在欧洲,日耳曼人灭亡西罗马帝国后分裂成许多小国,其中以法兰克人建立的王国最具实力,它依靠罗马教皇的支持,经过丕平和查理两代国王的征服,最后建立了一个包括大部分欧洲的帝国,因为在查理后期帝国达到顶峰,史称查理曼帝国。查理去世后不久,查理曼帝国分裂成东中西三部分,这就是以后的德国、意大利和法国,这三个国家在以后的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直到今天。

  英格兰的原住民为凯尔特人,以后受罗马帝国统治,西罗马被日耳曼人灭亡后,英格兰被盎格鲁和撒克逊这两支较小的日耳曼部落占领,之后,盎格鲁—撒克逊便成了这里的主人。

  公元10世纪,日耳曼民族出了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即奥托大帝,他由教皇册封为罗马帝国的皇帝,这一罗马帝国并非之前的罗马帝国,史称“神圣罗马帝国”。

  四、世界的历史

  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时期,美洲人还处在农业革命的初级阶段,他们驯化了100多种农作物,从数量上看并不比亚欧大陆的其他文明少,但农业耕作在其生产方式中只占少量的比例,大部分食物还是依靠采集的原始生产方式。

  在这之前,美洲形成了三大文明区域,中美洲的玛雅文明以艺术与科技方面的领先见长,有富于想像的建筑与雕刻,还掌握了相当的数学与天文知识。阿兹特克文明在墨西哥,阿兹特克人好战,各部落之间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抓获俘虏,以俘虏的心脏祭祀神灵,这是为了保佑战争的胜利,而战争的胜利还是为了抓获俘虏,用俘虏的心脏祭祀神灵,来保佑战争的胜利,从而形成为了战争而战争的恶性循环。在南美境内的印加文明,其文明程度相对最高。印加文明已经形成了帝国,即印加帝国;他们有统一的宗教,即太阳教;对土地、矿藏等实行国有制管理;有统一的征兵与征税。而玛雅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则还处于部落阶段。

  在18世纪后期,英国人到达澳大利亚时,相比美洲,澳洲的文明程度更低,整个澳大利亚大约有30万土著居民,全部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他们只有最简单的工具,如木棒和粗糙的石头之类,社会组织还停留在群体阶段,除了个别用做装饰的穿戴物之外,一般人都不穿衣服。他们大致分为三个种族集团,各自有自己的语言和一定的活动区域。

  南部非洲相比美洲和澳大利亚文明程度要高得多,但是发展却极不平衡。历史上,南部非洲与亚欧大陆和北非的交往虽然很少,但并不是完全没有,而且这种交往是连续的。特别是尼罗河上游的苏丹,由于地理位置相对更便于与埃及和阿拉伯半岛交往,在公元前8世纪就建立过强大的帝国,还打败过埃及人。在这之后的世纪中,苏丹和埃塞俄比亚境内陆续建立过文明程度相当高的帝国。

  南部非洲的发展首先要归功于亚欧文明中农业技术与冶铁技术的传入,使这里较早就进入了农业文明时期。而伊斯兰教的传入,更是推动了文明的发展,7世纪创立的伊斯兰教大约于10世纪传入非洲,宗教的社会整合功能,帮助东部非洲建立了具有较大规模的帝国。

  另外较为发达的地区在西非,这里人口密集,早期葡萄牙人就在这里经商,对文明的促进是明显的。

  在沿海不远的南部非洲的纵深地区,情况便变得完全不同,由于山高林密,连河流落差都很大,疾病和猛兽、蚊虫都是阻止人们前行的障碍,南部非洲内陆的土著居民始终处在非常原始的状态。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他相信自己是绕着地球的另一个方向到达了亚洲。虽然哥伦布到死也不知道这是一个误会,但他的发现其意义却是巨大的,不论过去有多少人也认为地球是圆的,只有在哥伦布的地理发现后,才对这一结论深信不疑(事实上,是之后的麦哲伦第一次进行了环球航行)。于是,人们开始真正以全球的视野看人类历史,在这之前,人们一直认为世界是由亚洲、非洲和欧洲这三大洲组成的。因此,学术界普遍认定,以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作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世界历史的时代。

  世界历史的时代同样是以血腥的杀戮开始的,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在美洲开始以抢劫黄金、白银和珠宝为目的,以后则以占有土地和资源为目的,他们以欺骗和背叛的伎俩首先骗取印第安人的信任,而后残忍地杀死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的国王和酋长。西班牙之后的其他欧洲殖民主义者采取了同样的杀戮方式。关于到底有多少印第安人被杀,说法差别很大,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杀死的远多于幸存的,特别是西印度群岛上的印第安人完全被灭绝,大陆上的许多印第安人的村子也被屠杀得空无一人。

  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不久,葡萄牙国王命达•伽马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达了亚洲,从此葡萄牙人便垄断了这条航线。利用这条航线葡萄牙人获得的实惠比西班牙人在美洲得到的利益还要多,亚洲的香料、肉桂、丝绸和陶瓷,使葡萄牙人获得了暴利。

  对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海外殖民与贸易中获得的暴利,其他欧洲国家十分眼红,于是,争夺殖民地和海上航线的竞争便开始了,荷兰、法国和英国是这场争夺中的主角。荷兰人曾经赢得了“海上马车夫”的称誉,他们靠降低成本以及商业信誉,垄断了全世界的大部分海上运输市场。

  这场竞争中的最大赢家是英国,1588年,英国船队利用自己船小、灵活的特点,尤其是船队的火炮多,且射程远的优势,一举打败了长期称雄海洋的西班牙“无敌舰队”,从而奠定了自己海上霸主的地位。而后,在英、法争夺殖民地的战争中,英国再一次取胜,由此,大英帝国的霸权达到了顶峰。

  由于美洲的土著人大部分被殖民主义者屠杀,在对美洲的开发中人力的不足凸显出来,于是,奴隶贸易便兴旺起来,欧洲奴隶贩子将非洲黑奴运到美洲获得暴利。奴隶贸易是非常残酷、野蛮的,有资料表明,考虑围捕和运输死亡,保证一个黑奴运到美洲要死亡四人。黑奴贸易导致非洲人员锐减。

  向澳大利亚的殖民已经是18世纪后期的事,大批的移民是英国监狱中装不下的罪犯。这些人的到来给土著居民带来了灭顶之灾,他们捕杀土著人就像捕杀野兽一样,90%以上的土著人都被他们杀害了。最悲惨的是塔斯马尼亚岛上的居民,1803年,英国把一群最冷酷的罪犯送到了这里,殖民者到来时岛上有2500多土著人,他们登岛后便开始大肆捕杀,短短几十年时间土著人便被灭绝了。

  在西欧各国争夺海外殖民地的同时,后起的俄国则在自己的周边进行扩张。俄国本是一个落后的农奴制国家,但却是一个能够学习西方文明的国家。彼得大帝雄心勃勃,但又虚怀若谷,他曾经采用化名带团到西欧考察,并深入到工厂学习造船知识和航海知识。彼得大帝回国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甚至强行要求俄国人剪掉长胡子,改穿简单方便的西欧人穿的服装。在他的改革下俄国逐渐强大起来,在这之后的几百年中,俄国人通过战争和探险迅速扩大自己的疆域,而且事实证明,这种周边扩张比海外扩张更能获得长远的实惠。今天,俄罗斯的疆土世界排名第一,便是几百年中俄国不断扩张的结果。

  欧洲的扩张形成了许多海外的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在长期发展中慢慢形成了新的民族意识,他们与宗主国的矛盾也不断地表现出来。由此,殖民地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首先要求独立的是英属北美的13个殖民地。1776年7月4日,北美宣布独立,成立美利坚合众国。英国拒不承认北美的独立,派出大量军队进行镇压。战争一直打到1781年,由于国际势力的干预,最后以英国的失败而告终。

  受美国独立的鼓舞,美洲其他地区,以及美洲之外的殖民地要求独立的浪潮也越来越高,影响最大的是在拉丁美洲由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的独立战争,他们一北一南,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战斗,到1826年后,拉美完全获得独立。

  在各殖民地纷纷获得独立的同时,殖民主义者也在继续开辟新的殖民地,如新西兰、中国香港、锡兰、阿尔及利亚的殖民占领,是在19世纪中期的事。

  五、走出中世纪

  走出中世纪对于西方和东方的意义完全相反,西欧的创造力在禁锢许多年后突然爆发出来,并因此走到了世界前列,而东方的创造力在一直领先的情况下却神奇般地遭到抑制,慢慢处于落后的位置。

  在欧洲,古典文明时期的希腊理性主义思想家的思想与著作被人遗忘了,也失传了。但是,他们的著作与思想却被阿拉伯人拿来学习,并发扬光大。十字军东征时,基督教徒在对穆斯林的征服中,无意发现了原本属于自己祖先的东西。他们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著作,以及欧几里德和托勒密的著作从阿拉伯文再翻译成拉丁文。看到这些理性主义著作,长期被宗教教义禁锢的学者们感到耳目一新,文明的火花重新在人们心中点燃。教会对此非常恐惧,害怕理性主义冲击宗教信仰,多次下令禁止讲授与传播这些思想,但是,已经苏醒过来的人们,便不可能再被强迫而重新变得愚昧,他们对新的思想的学习与接受就如同决堤的洪水,一发而不可收,并最后演变成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14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发起于意大利,之后扩及到德意志、尼德兰、英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其他地区,它以复兴欧洲古典文明为旗帜,推动了一场反教会神权、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一运动影响非常深远,为现代文明的发展吹响了嘹亮的前进号角。在这场运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其中有诗人、文学家、剧作家和科学家等等,但丁、薄伽丘、莎士比亚、哥白尼、布鲁诺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是对天主教会的直接冲击,宗教改革起因在于1517年罗马教廷出售赎罪券,根据基督教教义,人生来就有罪,为了洗脱人生罪过,就要花钱买教会出售的赎罪券,这实际上是变相敲诈信徒。由于教会频繁地发售赎罪券,引起人们普遍反感。德国人马丁•路德是神学博士,对宗教神学造诣很深,针对出售赎罪券的行为,写出了一系列反对与攻击的文章,并通过赎罪券问题,引出了与罗马教廷解释不同的宗教理念。继路德之后,加尔文与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也提出了新的基督教教义解释思想。

  宗教改革运动使天主教分裂为新教与旧教两派,许多人都改信了新教,这对罗马教廷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如果没有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宗教改革是不可能实现的。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运动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它起源于西欧,中心在法国,但很快波及到欧洲的其他国家,以及美国。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受以牛顿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家研究成就的启示,认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可以用于对人类社会的研究中。他们高举理性主义的旗帜,猛烈抨击神学教条,用无神论来反对上帝和宗教迷信;以社会契约论反对王权神授;用知识和科学启迪人们的愚昧和偏见;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反对等级特权;并提出了自己理想的社会制度的设想。在启蒙运动中,涌现出了如洛克、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格劳秀斯、杰斐逊、潘恩等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

  启蒙运动直接催生了近代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工业革命的到来,西方文明也因此超越东方文明,在近代世界的舞台上扮演主角,引领人类历史的发展。

  启蒙主义思想家设计了一种确保民主与自由的理想政体,这就是行政权、立法权与司法权分立,并相互制约,这种政体也称为三权分立。美国革命所建立的国家是第一个按照三权分立的政体建立起来的现代民主国家,这一政体的建立是启蒙运动长期影响的结果,也是美国开国领袖们强烈的民主意识和无私品德的体现,美国式民主政权的建立,是一个很成功的、有益的尝试,因此,美国革命意义深远。

  关于近代民主国家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英国革命,英国革命的起因源于国王与议会之间的权力争斗,以及议会内部不同派别之间的斗争。英国革命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后,于1689年2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君主立宪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民主政体,但却是一个具有民主内涵的改良政体,英国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一种新制度的先河,影响极其深远。之后,欧洲国家的政体,以及启蒙主义者的许多思想,都受到英国政体的启发。

  最具冲击力的是法国革命,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1789年爆发的法国革命可谓波澜壮阔、气壮山河,这次革命比英国革命与美国革命更深刻、更彻底,它将国王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并建立了现代民主政权。

  法国革命的成功对欧洲震撼很大,对于各国的封建专制政权无疑是一种威胁,于是,欧洲的主要大国便联合起来武力干涉法国革命。在强大的外敌干预下,旧的王权势力也有死灰复燃之势,新的政权岌岌可危。这时,极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军事统帅率领法国人民抵御外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拿破仑脱颖而出。

  拿破仑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天才,欧洲反法同盟先后七次联合起来,几乎包括了所有欧洲的主要国家,共同围剿法国,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拿破仑的军队所向无敌,一度占领大半个欧洲。但是,由于进攻俄国的错误决策,拿破仑差一点全军覆没。在强大的外敌的联合攻势下,拿破仑最后战败。尽管如此,法国革命的巨大影响,以及拿破仑个人的军事才能则长期被人们称道。

  走出中世纪不仅体现在民主、自由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而且还体现在民族主义的兴起。这之前在欧洲,人们更多的是忠诚于教会,国家被认为是国王个人的国家,自己则首先是一个基督教徒。随着各个国家纷纷脱离天主教会,特别是像英国、法国、西班牙这样一些独立大国的作用,为民族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一系列的战争促进了民族主义的发展,1337年至1453年,英法两国为王位继承权打了一百多年,史称百年战争。战争分为几个阶段,最后决定战争结局的不是国王,也不是将军,而是一位小女孩。当时,法国战略要地奥尔良被围7个月之久,眼看就要被英军攻破,打算即位的太子查理也准备逃往西班牙。在这紧要关头,17岁的农村姑娘贞德求见太子,声称自己是受神的委托要把英军赶出法国。太子被打动,派4000法军跟随她去解奥尔良之围。贞德身先士卒,在攻击英军堡垒时中箭负伤,包扎好后又继续率军进攻。贞德的精神震撼了英军,极大地鼓舞了法军的士气,激发了法兰西民族精神的觉醒。奥尔良之围被解,而后法军乘胜进攻,最后英军全军覆没。贞德虽然被俘,并被英军处以火刑,但她的形象作为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直到现在还激励着法国人民。

  民族主义在法国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当时法国通过推广法语这种国家的语言以替代许多地方方言,通过学校和各种刊物、书籍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创立国歌、国旗和国家节日以推崇民族主义。从而使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法国的士兵都渴望为祖国而战。这样的民族主义情绪之后传遍欧洲、美洲以至全世界。

  走出中世纪还包括近代国际关系的建立。中世纪的欧洲各国的王权是非常微弱的,中世纪中后期的王权受两大权力的制约,一是教皇神权的制约,另一是统治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皇帝的制约。宗教革命之后,教皇的权威不仅进一步遭到削弱,而且有些国家放弃天主教而改信了新教。而本来就难以控制德意志各诸侯的哈布斯堡王朝此时也在走下坡路。17世纪初,皇帝与教皇联手压制新教诸侯国,并打击迫害新教徒,这一矛盾加之错综复杂的欧洲各国的关系,终于在1618年爆发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这场战争一直到1648年才结束,因此称为30年战争。欧洲的主要国家都被这场战争牵连了进来,战争的结果使得罗马神权下的世界主权被彻底打破,完全意义的主权国家得以建立,因此建构的国家关系是一种全新的国际关系。因而,30年战争的结束,被普遍认为是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开端。

  就在西方世界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时候,东方则还在延续着陈旧的一切,按部就班地原地踏步。

  从穆斯林世界看,奥斯曼土耳其统治着巴尔干与中东,它貌似强大,而此时已是外强中干,由于它与欧洲的接壤,虽然能隐约感受到欧洲的变化,但自己并没有多少触动。

  统治印度的莫卧儿王朝一度非常强大,而此时也开始日落西山。再以后实际上处于分裂的状态,这种内部的分裂,以及处于少数的穆斯林统治者与数量上占多数的印度教徒之间的矛盾,为之后的殖民者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

  夹在这两个穆斯林大国之间的是位于伊朗高原的穆斯林萨非帝国,17世纪上半叶,萨非帝国在达到其鼎盛时期后,紧接着遭受农民起义的打击,帝国从此走向没落。

  最为封闭的是最东面的中华帝国,在这一时期,中华帝国经历了明清两个王朝。中华帝国从明朝中期之后便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不仅不主动与外部世界交往,甚至连被动的交往都严加防范,拒绝与外通商,严禁国民出海。从来都以中央大国自居的天朝政府,以为自己拥有一切,并比任何国家都先进、强大,没有必要向那些“蛮人”学习什么,也没有必要与他们交换什么。

  而此时处于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也同样采取了闭关自守的政策,耽误了与西方交流与学习的时机。

  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衰败是有迹可寻的,要论原因,首先,竟然就是东方在历史上的长期强大,和西方在历史上的落后。日耳曼人入侵罗马后,几乎将整个欧洲的古典文明都破坏了,在近1000年的时间内,欧洲人几乎忘记了自己祖先创造的辉煌文明。中世纪后期,欧洲人是从阿拉伯异教徒那里发现了自己已经丢失的东西,他们再复兴自己文明的时候,是在没有任何包袱的前提下,本着理性主义思想,选择并创造最适合自己的文明的。

  而东方的文明大国一直处于文明领先的地位,从来都是一个高傲的“老师”,当有一种值得自己学习的文明出现时,首先他们怀疑自己的文明是否真的落后,同时又不愿承认自己的落后,更不愿意放下架子虚心地向他人学习。

  第二,一个与其他文明保持密切联系的文明更具有活力,因为它能及时了解和学习其他文明的长处,同时又总保持一种担心落后的压力。中世纪后期,欧洲航海业的发展,正是推动了欧洲与其他文明的交往。

  中国的航海技术本来远远超过欧洲,15世纪,明朝航海家郑和的船队人数达27800多人,无论是航船的排水量还是船队的规模都无人可比。郑和曾七次远航,到达东南亚、南亚、波斯湾、红海、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明朝皇帝于1434年却下令停止了这样的航行。然而,数十年后,哥伦布的航船发现了美洲;达•伽马的船队从里斯本绕道非洲南部到达了印度;麦哲伦完成了他的环球航行;再之后,库克船长发现了澳洲、新西兰和夏威夷。与郑和相比,虽然他们的航船小得多,船队人数少得多,但是他们却开启了海洋时代——一个属于西方的时代。

  第三,商业虽然不能够直接生产出产品,但可以促进工、农业的发展。这一点在自给自足的手工业和落后农业时期表现得并不十分明显,但当产业技术水平高度发达后,生产可实行专业化,于是便有大量的商品需要交换,商业的重要性就凸显了出来。同时,商业还可以促进地区之间技术、思想与文化的交流。

  欧洲的商业与其他行业同样受到尊重,但在中国、印度这些东方大国,历史上长期重农轻商。在人们的思想中,商人长期被描述成巧取豪夺,不创造价值,只是从中谋利的形象,商业不够发达也就是自然的了。

  第四,欧洲的古典文明很重视科学的理论研究,这是对自然的理性思考(1833年之前,科学一直被称为自然哲学),这些科学成果也许不能直接应用于现实的经济生活,但却可以长期深入地指导技术的创造发明。而东方的众多技术发明和科学创造,则只注重实用技术,这些技术一般可以直接解决具体问题,但却没有长期深入地指导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创造发明,只能是直观与简单的,当科学创造与技术发明变得非常复杂,特别是超越了直观可以感知的程度后,科学理论的指导便变得必不可少了。

  六、西方走向顶峰的世纪

  开启了海洋时代的西方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这种获得利益的手段不论是否正义,却是非常实惠的。而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这样的思想解放运动,以及一系列的社会革命,使得西方摆脱了宗教神权的桎梏,以及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一个有利于生产力解放的思想环境与社会制度基本形成。正是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再一次降临西方,这就是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继农业革命后的又一次产业革命,工业革命所导致的生产效率的提高远超出了农业革命,它所推动的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变革与发展,也毫不逊色于农业革命。正是工业革命把已经开始引领世界潮流的西方推上了历史的顶峰。

  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最初是从纺织业开始的。18世纪中叶,飞梭的发明使织布工效提高了一倍;以后,珍妮机的发明是将手工工具变成机器的初步尝试。水力织布与水力纺纱不仅将织布效率提高了,也将纺纱效率提高了,但是,冬天结冰或者枯水季节机器的动力就成了问题,那么,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则解决了这一问题。事实上,蒸汽机的发明还不止是影响纺织业,蒸汽动力以后应用到各个产业部门,轮船、火车、汽锤等交通工具与设备,无不是以蒸汽作为动力。蒸汽机的发明作为一个标志,推动了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

  但是,工业革命的飞跃则是在技术与科学结合之后。工业革命初期,对技术的应用是单纯建立在使用实用的技术发明基础之上的,发明者针对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根据经验发明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有人也将这一时期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

  然而,仅凭经验解决技术问题,只能完成简单、直观的技术发明。当采用科学理论指导技术实践后,便可以完成许多抽象和复杂的技术创造和科学发明,生产力便可以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例如,根据物理学家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研究成果,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发明了电报,这种瞬间长距离传递信息的发明,用直观的经验是不可能创造的。又如,根据地质学家和化学家的研究成果(他们在煤焦油中发现了一系列衍生物),于是,从煤焦油中提炼出了清洗剂、香水、染料、烈性炸药等许多产品,如果没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煤焦油就不可能有这些应用。人们将技术与科学的结合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它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

  工业革命创造了人类社会的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经济与军事格局。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一时间被称为世界工厂,英国之后能够称霸世界,完全是工业革命使其受益的结果。最早接受英国工业革命成果的是美国,美国独立后,又通过战争与购买等方式,使国土面积大幅增加,加上工业革命的推动,国力迅速增强,很快超过英国,并长期领先于世界,直到今天。在欧洲,法国是最早接受工业革命成果的国家。俄国也在对农奴制进行改革后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而这时的德国和意大利还处在四分五裂之中。

  从1848年到1870年,意大利经历了长达22年艰苦、曲折的斗争,终于获得独立,在独立战争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加里波第作为意大利民族英雄载入意大利民族独立与统一的史册。

  而德意志的统一则完全归功于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统一德意志是俾斯麦的梦想,他作为历史上有名的铁腕政治家,不仅为普鲁士扩充并训练出了一支庞大且富有战斗力的军队,而且非常善于玩弄外交伎俩。他先后打败丹麦,以及强大的奥地利和法国,不仅统一了德意志,而且重建了欧洲的国家关系。统一后的德国从一开始便在世界上扮演了一个一流强国的角色。

  1492年,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基本上可以认定各个民族都在自己的固定区域内生存。这种情况到19世纪中叶后彻底发生了改变,差不多全世界都成了欧洲人的天下,整个美洲自不待言,虽然大部分美洲国家都已获得独立,这样的独立都是在欧洲人统治下或者在欧洲文化背景下的独立。这种情况在非洲和澳洲也是同样的,只是在这些地区由欧洲人统治的殖民地还有许多并未获得独立而已。

  应该说欧洲人彻底进入亚洲是在最后的阶段,这与亚洲国家相对美洲、非洲和澳洲的土著人以及他们的国家而言,有强大得多的文化优势与民族和武装实力优势有关。但是,亚洲最终还是败于欧洲的现代炮船之下。

  这时,事实上处于分裂状态,幅员辽阔且人口众多的印度莫卧儿王朝,通过英国人的武力攻占与不断蚕食,在1849年被完全占领,彻底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此时的中国虽然经过了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但国家的凝聚力还是非常强的,而且中国军队对欧洲侵略军采取了拼死抵抗,然而,落后的武器装备终究敌不过坚船利炮。之后,中国虽然名义上还保有独立的外壳,但实际上已沦为半殖民地。而中国周边的藩属国则完全沦为了列强的殖民地。

  差不多同时期,在美国炮船的威胁下,日本也被迫屈服签订了相关的不平等条约。

  但是,就在中国和日本遭受了同样的命运之后,两国在后来却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国家策略。长期是东亚“老师”的中国在战败之后始终不愿低下自己“高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