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可治理性之二:技术条件已具备

  当明确了大统一社会治理的首要条件,就是硬性技术条件必须达到能够满足政令畅通的要求之后,这里便将对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一、关于政令畅通

  所谓政令畅通,就是通过合法程序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包括为贯彻和执行这些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采取的所有措施和手段,以及为应对所有预计发生和意外发生的事件所采取的一切手段和措施,都能及时贯彻执行,并且能够及时获得信息反馈。

  广义地说,大统一社会的政令畅通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在全世界以及涵盖全人类的一切范围,都能够做到有法可依,并能够根据合法的程序产生世界政权和各级地方政权。这个“法”指的是大统一社会的统一法律,是依据合法程序而产生的,它所涵盖的范围包括全人类每一个个体、每一个群体、所有的组织和所有的机构。第二,在大统一社会法律授权范围之内的世界政权以及各级地方政权,根据大统一社会法律授权范围之内所采取的一切自认为有必要采用的决定和行动,都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贯彻执行,并能够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

  要研究政令畅通问题首先必须了解施政的手段和程序,一般而言,施政的手段与程序可以分解为以下几方面:

    1、政权产生

  大统一社会政权产生的关键是世界政权的产生,只要世界政权能够顺利地产生,并能够有效地运转,也就说明各地区的地方政权也能够相应顺利地产生和有效地运转。

  按今天人类社会普遍采用的政权结构形式,世界政权产生的关键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世界政府首脑的产生,另一是世界议会的议政人员的产生。

  仅仅从硬性技术条件考虑,在全球范围内要实行真正民主地产生政府首脑与议政人员,是最困难的形成世界政权的方式。因为,要采取民主的方式产生上述人员,便首先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参加竞选的人员能够得到选民们的充分了解,而在这里选民又指的是全人类有权参加投票的所有人,这种对参选人员的了解,不仅包括了解他们的政治主张、道德品质、施政能力,而且还包括了解他们的语言表达、举止风度等等。

  那么,在如此广阔的范围内,在如此庞大的人群中,要真正做到民主,从技术上看,就必须要求每一个参选人员的情况能够及时、快捷、逼真地反映给每个选民,同时,也要求选民能够方便、准确地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满意的参选者,且其选举投票情况能够及时、准确地加以统计,并最后顺利地产生出选举结果。正因为有上述的要求,这就比通过其他非民主的方式产生政权对技术条件的要求高得多(因为非民主的方式只需在小范围内讨论,甚至个别人的指定便能产生权力接班人,这样的方式对技术条件的要求是不高的)。如果技术条件能够做到这一切,也就具备了大统一社会政权产生所需要的条件。

    2、政情上传

  所谓政情上传就是指,在世界各地的所有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存、生活、工作与学习的重大问题,都能够迅速通过各种渠道上传到各级地方政权部门,然后各地地方政权部门又根据这些情况的重要程度,以及涉及的范围,及时上传到最高一级政权部门,即世界政权部门。世界政权部门每天所接收到的情况和资讯,既十分的广泛,又要恰到好处,因为世界实在太大,如果所有的情况一概全部反馈到世界政权部门,世界政权部门面对全世界范围内的如此多的资讯,将不可能一一有效地进行处理,反而会影响权力有效和恰当地行使。

  那么,恰到好处地将政情上传是各时期政权部门的领导水平问题,不属于在此讨论的内容,而能否有条件及时地反馈信息,即能否从技术上保证政情的上传,则是在这里需要我们研究的问题之一。

    3、政令下达

  根据各地上传政情的汇总和研究,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世界政权的有关部门将制定各种政策措施,并确定采取各种行动,这些政策措施以及行动,有些要求全球统一一致地执行,有些要求部分人群执行,有些则要求各级政权机构执行,还有些是世界政权机构自己直接进行操作和实施的。同时,世界政权所发出的政令内容,也有可能是直接对已经形成了的法律法规的再要求。但是,不论是哪种情况,这些政令必须首先马上能够传达到每个必须履行这些政令的人员手中,中途不允许有任何拖延和打折扣的情况发生,特别是一些应对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和社会动乱的情况,往往需要当即就能将世界政权的指令直接下达到有关人员手中。

    4、政令执行

  政令下达后紧接着就是政令的执行,作为一个管理着全球事务的世界政权,其下达的政令往往原则性很强,需要各级政权部门进行分解后再继续往下一级机构进行下达,同时,各级政权部门还有对政令的具体执行和操作问题。但不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必须能够做到全面、如实、及时地实施,不允许打折扣。因为,如果每级政权在执行世界政权政令时都留有“水分”,到达最后执行时政策就会走样;如果每级政权在执行政令时都有小的拖拉现象,最后政令的执行时间就会延后很长。大统一社会对于政令执行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及时性要求更加严格,因为大统一社会所涉及的范围实在太大。

    5、政令督查

  政令督查就是对政令下达和执行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对政令下达和执行中的不及时情况和有偏差的情况进行纠正和查处,对政令在下达和执行中表现优秀者进行表彰和鼓励,以此来加强政令执行的力度。同时,政令的督查还包括对政令在下达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政令是否切合实际、正确性有多强等进行了解和调查,以便对政令进行修正。

  二、现代行使政令的手段

  现代行使政令的手段已远非昔日可比,200多年来工业革命的成果,使行使政令的技术手段发生了质的飞跃,归纳这些手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通信手段、交通手段与传媒手段。

    1、通信手段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为电的广泛应用包括电应用于通信领域提供了理论依据。1844年在莫尔斯的鼓动下,美国国会架设了一条由华盛顿到巴尔的摩的电报线路。这是人类首次实现长距离的及时通信,当电报业务开通时许多人并不相信电报比马跑得更快,这在今天看来已经成为经典笑话。当时的电报只是有线的,架设线路不方便,机动性很差,普及性也不强,在沙漠、海上、高山、空中、车上和船上都无法使用。

    1865年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886年赫兹在实验室中证实了麦克斯韦的预言,从而为实现无线通信提供了理论依据。

  之后,英国科学家洛奇和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都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无线电发射与接收实验,1901年马可尼又成功地实现了英国与加拿大之间的无线电联系,无线电报开始应用于商业。无线电报在上个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人们钟爱的通信工具,在全世界得以广泛地应用,成为人们远距离沟通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但是,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新的通信手段的出现,电报业务正在逐渐被淘汰,许多国家的城市甚至取消了电报业务。

  生命力非常强的是电话,就在有线电报出现后不久,英国物理学家惠斯通就提出了通过电流传送人的声音和语言的设想,美国发明家贝尔在1876年终于将这一设想变成了现实。由于电话通信非常直接,真实感和亲切感很强,因此受到人们普遍的欢迎。

  但是,有线电话还是不能很好地解决许多特殊环境下的通信问题,在高山、海洋、空中靠有线电话通信是很难实现的。1946年在美国圣路易斯正式将无线移动通话系统用于公交汽车。1957年苏联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这为无线电话在任何环境下的全球通信提供了可能。1965年随着第一颗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卫星的发射成功,卫星通信开始应用于日常生活。

  目前,各国都在致力于卫星通信事业的发展,其热潮方兴未艾,而能够涵盖全球的卫星通信系统主要有“铱”卫星通信系统和“全球星”卫星通信系统。铱星系统由66颗低轨道小型卫星和6颗备用卫星组成,是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提出,并由其子公司于1992年开发的。由美国劳拉公司和高通公司开发的全球星系统,则由48颗主卫星和4颗备用卫星组成。全球卫星通信系统的开发可以使我们几乎不受地球上任何地貌条件的限制,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随时使用卫星移动通信电话。至于个人陆地移动电话,由于方便、快捷、成本低,近年在世界范围内发展非常迅速,普及率越来越高。

  在电话通信技术方面近年还有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光纤通信,光纤通信以光作为媒体替代高频微波,并用光导纤维代替电缆,可以实现容量更大、品质更优良且成本较低的通话。

  可视电话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电话,相距万里的两地,不仅可以听到对方通话的声音,而且可以看到对方的人和物,万里之外的通话就如同面对面聊天。可视电话最早于1936年在德国莱比锡和柏林之间开始试用,现在许多国家都已开始使用,只要有市场需求,随着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可视电话的广泛普及是很容易实现的。

  传真是与电话联系在一起的另一种通信手段,它的发明比电话还早了30年,但广泛应用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传真机通过电话网络,可以将纸上的所有内容从一地传到另一地,包括文字和图片。图文传真与卫星通信的结合现在可以做到即写即收的程度,而且利用移动电话发送与接收的手提电话传真机已经开始应用,现代通信技术与工业革命之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对通信技术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是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目前,全球最大的互联网为因特网,因特网最早的形成是美国国防部决定将美国各主要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计算机用专线联络成计算机网络,其目的是达到网络信息共享,并要求网络的某一部分遭到破坏时其余部分能够继续正常工作。

  现在的因特网于1982年正式启用,目前全球约有上亿的网站,其用户超过10亿。互联网上的多媒体通信所能提供的信息包括声音、图像、图形、数据、文本等,它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远隔万里的信息交流不仅能够做到图文声像兼有,而且用户对通信全过程有完全的交互控制能力。在互联网上可以与越洋的朋友面对面聊天,可以与世界多个地点的同事开会讨论问题,还可以与遥远的客户进行贸易谈判,且在这样的谈判中可以即时展示其样品以及手中的合同文本。

  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计算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共享,在互联网上可以对万里之外的股市、汇市和期市进行即时交易;可以同时向多个收件者发送电子邮件,电子邮件不仅包括文字、图片、影像,还有声音;可以阅读到即时新闻和其他各种信息;也可以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在现今互联网上还出现了虚拟公司、虚拟学校、虚拟城市甚至虚拟国家。例如,由几个德国的年轻人发起成立的网络国家伊托邦(Etopie),已接纳来自全世界的2000多个公民,并向联合国递交申请,要求承认这个国家的主权与合法性。前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的支持者则成立了“铁托斯拉维亚”的虚拟国家,并声称这个国家虽没有领土,但却是全世界各地赞同铁托思想的人们的家园,这个国家的首都就在铁托支持者的心中。

  随着手提电脑以及手机电脑的普及与应用,计算机通信传输开始从有线扩展到无线,这使得各种环境下人们都可以进行即时的多媒体通信。互联网正把世界带入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全新境界。

    2、交通手段

  马和马车以及非机动船虽然今天仍然还是在作为代步的工具,但它们都是以一种古老而落后的交通工具存在的,现代代步手段早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出行的方式,工业革命的成果不仅造就了全新的陆地和水上交通工具,而且把人类带入了海底、天空以及太空。

  蒸汽机发明后人们就开始思考怎样将其用于陆地运输,以替代传统的马车和牛车,1803年英国人特里维西克造出了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蒸汽机车,它牵引5节车厢,时速8公里,仅在矿区运行。

    1825年第一条铁路在英国建成通车,于是火车大规模地替代马车和牛车的历史开始了。火车诞生近200年来,经历了蒸汽机车时代、内燃机车时代和电动机车时代。机车的动力在加大,速度在加快,污染和噪音在减小。

    1964年日本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这就是从东京到大阪的东海道新干线,高速列车时速可达210公里。继日本之后法国、英国、联邦德国也相继建成了自己的高速铁路,而且列车时速在不断提高,噪音越来越小,车厢则更加舒适。

  受铁轨对车轮的摩擦阻力的限制,普通有轨列车很难突破300公里时速极限。1979年日本专家首次通过超导材料研究出磁悬浮列车,从而克服了车轮与车轨的摩擦阻力,目前,试验中的磁悬浮列车时速已超过580公里。

  近2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其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因此近年掀起了一股建设高速铁路的热潮。上海修建的一条磁悬浮列车已投入运营,时速可达430公里。北京至上海、石家庄至太原、哈尔滨至大连、成都至重庆、武汉至广州的高速列车工程现都已开工。此外,从北京到天津和广州也都有建设高速铁路的计划。

  目前,除日、法、英、德、中开通高速列车外,意大利、比利时、俄国、瑞典等国都已有运营的高速列车。通过英吉利海峡隧道的高速列车“欧洲之星”已把伦敦、巴黎、布鲁塞尔连在一起,法德则现已签署协议,决定各自扩建自己的高速列车网,于2007年实现两国高速列车联网。法国的“TGV大西洋”号高速列车在1993年的最高运营时速则达到了515公里;而20074月,法国的高速列车则创下了时速574公里的新的纪录。

  关于将蒸汽机用于水上运输的船只,在蒸汽机发明后人们也开始往这方面下工夫,美国人菲奇曾经用蒸汽机造出了4艘汽船,但使用效果不佳。另一位美国人富尔顿从美国来到法国,曾试图说服拿破仑出资给他对法国的海军舰艇进行改造,他的设想是将甲板改为钢铁,将船桨和风帆改为蒸汽机动力,结果被拿破仑臭骂一顿赶了出去。失意的富尔顿回到美国还是初衷不改,终于于1907年成功地造出了一艘采用蒸汽机动力的汽船。

  今天,事实早已证实了拿破仑的错误,船运的主要动力也由蒸汽机发展为内燃机。由于有这样的动力作为基础,最大的轮船载重已经超过60万吨,有如一座小山(如“埃玛•马士基”号集装箱船有12层楼高,有四个头尾相连的足球场那么大,运载能力达1.1万标准箱),普通的客货船的航行速度最大时速已超过30海里,而特殊舰船的速度则比这要快得多,如公安人员在水上使用的快艇便可达时速80海里。

  用核能作为动力的舰船也已经诞生,不过核动力更多的是用于潜艇,潜艇目前主要作为军事用途,也可算作一种交通工具。最早的潜艇发明者也是富尔顿,他最早建造了“鹦鹉螺号”潜艇,虽然并不太成功,但却给人们展示了畅游海底的可能。我们知道,今天,人类畅游于海底的梦想早已成为现实,潜艇可以潜入数千米深的海沟,而且可以数日深海潜行不出水面,可惜的是各类潜艇除少数用于科研和旅游外,基本上都是作为战争的武器。

  而今最广泛被人们替代马车作为陆上代步工具的是汽车。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首先研制成功以汽油作为燃料的内燃机,紧接着1885年研制成功了第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两轮车,这实际上是摩托车,1886年他又将一辆四轮马车改装成了动力车,这便是世界上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汽车,而1892年由福特研制的汽车则是美国的第一辆汽车。

  汽车不论从载重、速度、舒适性以及耐持久性方面都已远远超过了马车。今天,我们在世界各地到处都能看到各式各样的汽车,公路四通八达,特别是在发达国家,高速公路横贯东西南北,连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随着近年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高速公路也从无到有,且很快跃居世界第二。

  不论哪个民族自古都有飞天的传说,飞翔于天空是人类一直的梦想。人类最早升空是靠热气球,但早期的气球只能简单升上天空,顺空气随波逐流。为了能够操作,人们对气球进行了许多改造,如在气球上加上用于推进的螺旋桨,以及操纵方向的控制器,于是气球便可以按人们的意愿进行飞行,这就是飞艇。最早的飞艇出现在20世纪初,但是飞艇体积大、载重小、飞行慢,而且不安全,人们一直想探索一条新的飞天途径。

    18世纪就有人试图制造出一种可以飞行的机器,但是真正第一次采用飞行器械飞上天空的是美国的莱特兄弟。1903年他们在滑翔机上安装动力机,终于使滑翔机能够在天空停留并飞行较长时间,这就是最早的飞机。

  飞机的诞生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以后飞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得到飞速发展,并被大量用于战争。飞机最早用于民用运输则是在1918年,当时在巴黎和伦敦之间,以及纽约—华盛顿—芝加哥之间分别开通了定期邮政航班,而今天的飞机则已经成为沟通世界的必不可少的交通运输工具,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战争工具。

  飞机从诞生到发展经历了一个技术不断提高的过程,航速也越来越快,1939年时速已达到了755.138公里。但这似乎是一个极限,飞机一旦达到这一速度就发生剧烈震动,科学家认为这是速度在接近声速时空气产生了一种“激波”。许多飞行员在挑战“激波”时机毁人亡,因此人们认为这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墙,因而将这一速度称之为“空气墙”,也称之为“声障”,即声音障碍不可逾越之意。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阶段,在德国投降之前,德国人研制的喷气式战斗机终于突破了这一被认为不可逾越的速度极限。今天的飞机时速已达到3000公里,200411月,美国宇航局研制的X-43A火箭试验飞机,极限时速则达到了11260公里。

  超音速飞机被广泛地用于军用战斗机,但民航飞机也有被采用,著名的“协和”客机就是超音速民用航空飞机,它绕行地球一周只需31小时2749秒。1969年英国制造了18架“协和”客机,速度可达2倍音速(音速为每秒340米),飞行27年后于200310月已经停飞,原因主要是耗油大,运营成本高。

  但超音速飞机在客运中的应用事实上才刚刚开始,目前日本已经研制出时速可达5.5倍音速的飞机发动机,正因为有这一优势,法国与日本已正式签署协议,一起开发大型超音速飞机,预计2015年投入运营。这种飞机座位为300个,是“协和”飞机的3倍,而绕地球一周仅为12小时。

  现在我们乘坐的普通亚音速飞机一般时速也能超过1000公里,而且亚音速飞机飞行距离长,如波音747400在中途不加油的情况下航程可接近13000公里。不久前由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研制的空客A380飞机是名副其实的空中巨无霸,若全部安排经济舱可载客800人,最大航程可达15100公里。至于空中加油机的面世,更是为远距离的空中飞行创造了条件。

  在实现飞天梦想后,人类又开始进一步探索飞出大气层、飞向太空的可能。1957年苏联用火箭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旅行者一号”送入轨道,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终于实现了人类冲出地球的梦想。而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则在1969年首次将宇航员送上了月球,这是人类第一次登上地外星球。20031016日中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州5号”飞船飞上太空,中国成为第三个冲出地球的国家。

  与此同时,人类的太空探测器还成功地登上除月球外的金星、火星以及土卫六号等地外星球,并对太阳系的除地球外的所有7颗行星进行了近距离观测,且已飞出了太阳系。今天,我们还在地球上空建立了空间站,科学家可以长期在空间站停留,并进行各种科学研究,而且空间站已经开始接待旅游者。

  据2007年美国《大众科学》月刊1月号报道,美国海军陆战队正在负责实施一项太空运送部队的研究计划,根据这项计划,登陆机可以飞越太空,在两小时内将部队运送到全球的任何一个地点,显然,这一计划也是可以用于民用的。目前,这一计划所需的技术,从高超音速推进系统到新型复合材料,在美国的军事实验室里都已经进入相当深入的研发阶段。预计登陆机将可在15年后试飞原型机,生产型可能在2030年左右推出。

    3、传媒手段

  最早的新闻传媒是报纸,一般认为,古罗马的“每日纪闻”和中国唐朝的“报状”是最早的报纸,它们主要以手抄布告的形式出现,其内容主要是政府命令、政治新闻、宫廷和宗教与战争新闻,以及公民投票结果等。

  由于当时的报纸技术都是用手工抄写,而且基本上都是政治内容,因此新闻内容非常单调,传播途径也只能是布告的形式,即使以后采用雕版印刷,这样的报纸传播途径也是非常单一的,这一状况持续了很长时间。

    17世纪以后,随着活字印刷技术的广泛使用,从技术上为报纸的新闻多样性与传播的广泛性提供了条件。在17世纪中后期,第一种杂志也在1665年出现,这就是巴黎的《学者杂志》,这是一种定期与不定期连续出版的印刷读物,与报纸有一定的相同性。

  这时的报纸杂志都是从一地出版印刷,然后分送到各地,在同一城市还能及时看到,而在不同的城市则要等上很久。如100多年前,中国清朝时期,北京的报纸想在1000多公里外的长江以南城市看到,要等三四个月,因此新闻已经不成其为新闻,至于农村地区一般报纸杂志都不送至当地。之所以如此,都是因为受当时的交通与通信技术条件的制约所致。

  当时的交通与通信技术条件下,在报社、杂志社的所在地发生的重大新闻还能较为及时地反映在报纸杂志上,而在外地,特别是边远地区发生的重大新闻便不可能及时地得到反映。

  随着电报、电话等远程及时通信手段的产生,这种状况有了质的改变,而今,不论是新闻通信技术还是报刊印刷技术都发生了根本的飞跃。

  今天,世界各地的新闻都能随时通过电子邮件、传真和电话的形式发送到通讯社或者是报社、杂志社,特别是现代计算机采编系统的应用,将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了起来,新闻采访与编写人员直接在显示屏上编写稿件,作为报社、杂志社的中央计算机系统则能直接收到万里之外的地球任一角落的信息,并直接进入计算机照排系统,自行编辑成版面,包括各种新闻图片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处理。卫星通信技术与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使得全球性及时新闻已经完全不受地域、地形条件的限制,而且清晰度、准确性都越来越高,保密性也越来越好。

  因此,今天不论发生在全球何地的重要新闻,只要有需要就可以当即反映在世界各地的报纸杂志上。而且报纸杂志的印刷发行也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方式,编辑部将编辑好的版面采用同样的方式,发送到世界各地区进行当地印刷当地发行,因此,各大报社、杂志社都能够做到当日刊物当日就送到阅读者手中。在发达国家,大部分乡村也能收到当日的世界各地的报纸和杂志;在发展中国家,至少大部分大中城市也都能做到这样,这种新闻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在仅仅几十年前都是不可能想像的。

  对传统传媒手段的重大突破是广播与电视的出现和应用。电子管的发明为无线广播提供了技术可能,1906年美国物理学家费森登借助麦克风将讲话和音乐进行调制,第一次实现了无线广播;192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市KDKA私人广播电台开始播音,成为世界上首家广播电台。以后,英、法、德、苏以及其他国家陆续都开设了广播电台,由于广播的直接性和群众性,无线广播迅速成为全世界普遍推广的一种新的传媒手段。

  有线广播也有很高的普及率,尤其是在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有线广播更是广泛地应用于新闻传播,中国也是如此。

    19世纪末,许多科学家就开始研究图像传送技术,无线电广播的产生与应用为科学家们实现电视图像的传输提供了可以想像的现实性;1925年英国人贝尔德首次取得了电视演示的成功;1927年美国人通过有线网络将图像和声音从华盛顿传到纽约;1930年英国实现了声音和图像同时传播,电视机开始进入市场。

  广播与电视是对传统传媒的一次历史性突破,突破后的广播、电视技术又始终处在高速发展之中,广播电视的出现和发展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以电视为例,就连中国这样还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也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电视机,包括偏远贫困的地区电视普及程度也都极高,电视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今天的广播与电视几乎可以对任何地区的任何一个新闻事件进行全球实况转播,在陆地可以实况转播攀登珠峰,在海洋可以实况转播探索海底,在太空则可以实况转播宇航员登陆月球、火星车登陆火星、探测器进入土卫六号大气层。由于广播电视传媒的直观性和逼真感,今天这类传媒对人们的影响已经超过了报纸杂志类传媒。

  传媒手段的另一重大突破就是互联网的出现。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在计算机上阅读到世界各大报纸、杂志、通讯社、广播与电视台的新闻,以及各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学校、研究部门等各种机构的各式各样的新闻与信息,并能做到图文并茂、声情并茂,由于其及时性、广泛性和逼真性极大地方便了各式各样的需求者,因此互联网堪称是传媒手段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

  三、现代手段下的大统一社会的政令

    1、政权的产生

  政令的发出者是政权机构,政权的产生要依照大统一社会的法律程序而定,用今天的政治价值观来衡量,大统一社会一定是一个民主的社会,这一点是由今天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观所决定的,依据今天的价值观与政治理念来判断,这也是大统一社会能够长治久安的保障。

  民主产生的政权应有选民的选举程序,不论是直议制还是代议制都是如此。要选举产生政府官员或者议政人员,每个参选的人员首先必须要让选民了解自己,这种了解不仅包括政策主张、从政业绩,还包括自己的风度举止、音容笑貌,而且人品和家庭也往往是选民所关心的。

  生活在希腊城邦时代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自己的著作《政治学》中对一个理想的国家做过这样的描述,他认为理想国家的人口多少和国家大小都要恰到好处,这种恰到好处就是国家要一眼能望到边,成年男子的数量在平时能听到传令官的叫声,在战时能够听到最高指挥官的指挥声音。按他的描述,理想的国家也就是一二万人而已。亚里士多德之所以有这样的思想,主要是从民主的角度考虑的,因为只有很小的国家才能够使每个人都有直接参与国家大事的机会,在选举国家的执行官时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判断直接投上神圣的一票。

  这位亚历山大的老师,其实他的学生就缔造了一个横跨欧亚非的空前庞大的国家,但那只是君主制国家。

  进入近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许多民主制的大国,而今,全球的主要大国都已是民主制国家,其人口甚至达数亿以上,国土面积则达数百万平方公里以上。如此庞大的国家采取直议制在过去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普遍采取的是代议制,也就是选民根据自己的意愿选举出认为可以代表自己发表意见的议政人员,且组成代表机关,从而间接参政议政。关于政府领导人的产生,则既有选民直接投票选举的,也有由代表选民的议政人员代为选举的。

  大统一社会最广泛的选举是对世界政府的领导人以及世界议会的议政人员的选举,参与选举的人员包含了全人类,包括的范围是全世界,其规模和范围是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在如此广大的区域中的选举能否做到真正的民主,就是要看每个有选举投票资格的公民能否真正自主、客观、公正地投上自己神圣的一票。要做到这一点,首要条件是每个选民都能够很容易了解自己要选择的对象,也就是要能够对参选者的施政方针、政策主张、行为举止、外表和人品都有所了解。

  要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这一目标,仅仅在几十年之前都是不可想像的,但是,今天的手段已经完全可以做到这些。不论是通过报纸杂志,还是广播电视,或者互联网,参选者都能够及时而明确地阐述自己的政策主张,而他们的音容笑貌、行为举止和翩翩风度,则可以通过卫星传送的电视系统随时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至于有些参选人员希望选民们更身临其境地感受自己的魅力,则可以通过飞机环球飞行到世界的各个地区与选民们见面,因为不论是从何地起飞,到世界的最远端也都不需要一昼夜时间。

  选民们的投票选举既可以安排在一个集中的场所,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家里单独进行,而互联网的计算机系统会科学严密地进行选民的身份确认和投票的有效性确认,全球的有效选票则可以迅速地通过中央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数十亿张选票的统计会在几秒钟之内便能显示出来,如果顺利的话甚至会更短。

  许多学者都认为,在今天的信息传播条件下,不论多大的国家,只要充分采用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完全可以实现直议制,不论什么国家政策都可以采取全民公决。亚里士多德的小国寡民才能实现的民主的理想,在全球性的大统一社会中也可以实现,只是要看是否有此必要。

    2、政情的上传与政令的下达

  政策决定的依据首先要综合各地上报的情况,即上传的政情。大统一社会的政令的最高下达机构是世界政权的有关机构,由下上传的政情的最广泛的集中部门也是世界政权的有关机构。

  在大统一社会中,世界政权处理的政情来源于全球各地,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族、宗教等各方面,关系的范围则是全人类。决策的正确性与及时性与否,首先取决于各地的政情是否能够及时准确地上报至世界政权的有关部门,特别是有些情况要求当即处理,不能有任何的拖延,如地震、洪水、海啸等自然灾害发生后必须马上救助;大规模犯罪、大的社会动乱需要即刻平息。这样的情况如果不能及时上报世界政权的有关部门,并采取果断的措施,就有可能酿成一系列非常严重的后果。

    1976年中国的唐山大地震震级达7.6级,24万人顷刻间丧失生命,同时还有近百万人需要救助,许多人还压在瓦砾中。怎样将这一灾难事件尽快上报给中央政府便成了问题,唐山距离首都北京还不到200公里,当时由于有线电话线路已遭地震破坏,无线卫星通信是没有的,因此,报信人员只得拦截了一辆卡车赶往北京送信,从唐山到北京走了六七个小时。而这只是30年以前的事。

  如果用这样的方式上报灾情在大统一社会显然是行不通的,上万公里之外的重大自然灾害,从上报再到决策救助必须要有非常及时的通信手段,不然生命与财产的损失将不可设想。

  事实上,我们现在拥有的通信手段已经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不论是电话(包括手提电话)、传真还是电子邮件都可以将信息马上传送到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区。今天,我们可以经常在新闻报道中看到因地震被压在倒塌的大楼下的人用手提电话与外界联系,以说明自己需要救助的方位;也经常看到飞机被劫持后,机上的乘客暗中与家人和安全部门取得联系,并反映飞机上的情况。在如此先进的通信条件下,世界政权无疑会是耳听千里,眼望八方,信息畅通无阻。

  在这样的通信条件下的政令下达同样是十分便利的,世界政权形成的政令不论是需要口头传达还是要求采用声像或者图文的形式,都可以即刻通知对方,即使要求将原文送到执行者手中,也完全可以通过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手段,在一二天之间便可送达。

  政令的下达中有时涉及到一些需要召开的会议,如果要召集全球各地的人员到一个共同的地点开会,从启程到达开会地点一般最远也只需一二天就可以抵达,而工业革命前要召开这样的全球性会议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从通知到召开会议,在那个年代至少也要一二年时间。

  其实,现在全球性的国际会议每年都有许许多多,我们从新闻中经常看到一些国家领导人或者企业界人士,他们甚至有时一天要飞几个国家参加会议,或者处理其他事务,其跨度横贯半个地球。

  而且,现在的会议方式已经是多种多样,如果会议不需要将大家召集到一起,或者特别紧急,需要马上召集全球有关人员开会,既可以采取电话会议形式,也可以采取电视会议形式,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开会。

  现代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在网络上召开会议完全可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与面对面地召开会议并没有多大差别。这种会议还可以利用网络的方便条件,进行网上会议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而且在网上还可以随时交换各种文件,以及图片与声像资料。

  科学技术已将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们经常形容人类只是生活在一个小小的村庄,这个村庄就是地球村。

    3、政令的执行与督查

  政令的执行与督查与交通条件关系非常密切,首先,不妨还是以应对自然灾害和大规模犯罪以及社会动乱为例(之所以多次举此类例子,是因为这样的政令执行一般都是非常紧迫的,不允许有任何的拖延),由此来展开我们的分析。

  在现代交通运输条件下,如果一地发生地震或者水灾,世界政府若决定调动救灾人员和救灾物资,在最紧迫的情况下可以第一批采取空运,那么,考虑最不理想的情况,即使在地球最远的地方调配资源,要运到受灾地点也只需要一昼夜时间。当然,更实际的情况是,在将来的大统一社会,世界政府对于应对这种意外事件的人员和物资的配备,一定会是在全球范围内合理布局,而遇到紧急情况时会就近调拨,第一批人员和物资采用飞机最快捷运输一般应该可以在几十分钟或者几小时之内到达,而以后的大规模的救助人员和救灾物资不论是采取火车运输还是轮船运输,在现代交通条件下都是极其方便的。

  至于应对大规模的犯罪和社会动乱,政府所调动的主要是军队,由于没有大规模的物资需要运输,调动的主要是军事人员和随身携带的武器,而且军事运输一般都是有专门设计与专门训练的,其应变速度应该更快,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因此本着就近调动的原则,快速反应部队完全可以通过飞机或者地面车辆很快到达。最不理想的情况就是从地球最远处调动军队,要是这样,其第一批军队到达的时间充其量也只有不到一天。这些都是大统一社会的可治理性的条件所在,然而,如果在工业革命之前,这样地调动军队所需时间却要一二年,不论是犯罪还是社会动乱早已是不可收拾。

  至于政令督查,涉及到世界政权各机构的人员深入到全球各地进行检查与监督,并将所了解到的情况及时上报世界政权的有关部门。那么,在今天这样方便快捷的交通条件以及如此便利及时的通信手段下,政府督查人员完全可以随意飞赴世界任何一个地区开展检查和监督工作,如果只论路途的时间一般都不会超过一二天。

  同时,对督查的情况如需及时向上汇报,随手都可以拿起手机进行联系,或者通过手提电脑、手机传真机发送有关文字材料,如果需要进行当面汇报和研究,也顶多只是一二天的行程而已。

  为了确保政令的贯彻执行,督导各地区、各组织以及各相关人员自觉主动地执行政府的政令,还必须使全民充分了解每个政令的重要性,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于是,各种传媒将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那么,而今极其丰富、方便、快捷的传媒手段将是大统一社会有效治理的可靠保障,今天的报纸杂志可以当天传送到世界各地,而世界各地的新闻,以及政府确定的方针政策也可以在当天及时见报;各种广播电视不仅可以即时播发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决定,同时,对于政治领袖认为有必要当面向全球民众发表的广播与电视讲话,还可以进行全球现场直播,通过领袖们身临其境地阐述,人们必定会更加深刻地领会其政府的意图;计算机互联网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媒手段,它的普及性与巨大的信息量,同样是世界政权为宣传自己方针政策,并使之得以顺利有效贯彻执行的重要手段。

  由此可以看到,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大统一社会的政令畅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这是大统一社会能够有效治理的必要且充分的硬性技术条件。

  我们知道,在历史上,不论是芝诺、康德,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都曾提出过统一人类这种类似的思想,然而,在他们那个年代将全人类统一到一起的技术条件是完全不具备的,即使康有为时代,其技术条件要进行全球性管理都极其困难。因为,仅在100多年前,当时的交通手段、通信手段和传媒手段,就是治理一个大的国家都有一定的难度,而今天,这一切却已经彻底得到了解决。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如此先进的交通、通信和传媒手段,仅仅只说明人类今天拥有的技术条件已经能够满足大统一社会治理的要求,之前的阐述正是建立在这些科学技术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普及的基础之上的。然而,事实上这样的技术条件并没有被人们普遍使用,特别是在今天的许多贫穷国家和地区,人们还过着非常原始的生活,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还没有“光临”那里。要使大统一社会能够有效地治理,就要将这些科技成果广泛地普及到全球各个地区和各个群体,这一点通过人为操作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还要说明的是,普及这些科技成果与严格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不矛盾,因为所有这些科技成果都是既有成果,并不是对新的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