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间过渡的思考

  在由国家社会到大统一社会的过程中,安排一个中间过渡阶段,是为了顺利地实现由国家社会向大统一社会的转变,同时,也为了大统一社会在实现之后的有效、稳定与长久的治理。因为,在这期间,有诸多的因素会影响这两个目标的实现,必须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调整、整治、改造,以及消解,才能够确保大统一事业的顺利进行。

  中间过渡的方案应该有多种可能的选择,只要有利于上述目标的实现,应该说哪一种方案都可以作为中间过渡的选择方案。

  事实上,中间过渡方案的确定,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社会中政治领袖们自己个人的政治立场,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态度。可以肯定,任何方案都不可能使每个人都能够完全百分之百地满意。假如说有多个方案让人们选择的话,不同的人群和国家一定会有不同的倾向性意见,但最终方案的确定,一定是最有实力影响世界政治的人和国家的意见才会被选择,也许他们的选择方案并不是最可行、最合法和最正义的,但人类社会的现实便是如此。

  然而,从理论上我们却可以根据人类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去确定最可行、最合法和最正义的方案,并根据这种理论的方案去影响人民大众和政治领袖,从而为确定一个最合适的中间过渡方案进行铺垫。

  由国家社会转变为大统一社会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将全球所有的国家合并为一个整体,那么,实现大统一的中间过渡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便有各个国家不断合并为更大的实体的特点。扩大政权实体的过程,在历史上绝大多数情况都是用战争的方式去完成,如一个大国利用武力兼并几个小国,便是一种扩大政权实体的行为。

  但是,大统一事业是关系全人类整体生存的伟大事业,是与全人类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业,从长远、根本和全局的角度考量,全人类每一个人都会在其中受益,这样,方案确定的可行性、合法性与正义性便显得尤为重要。采用战争的方案来实现中间过渡无疑不是可行、合法与正义原则的首选,那么,运用和平的手段实现这一目标便成了我们自然的理想选择。

  运用和平的手段达到政权实体的扩大,历史上最常会采取的便是国家联盟的形式去直接实现,或者以此作为过渡去实现。以下就让我们以联盟过渡作为切入点,并对联盟过渡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从而折射出中间过渡方案选择中应该考虑的各种问题,以此,找出最终可行的中间过渡方案。

  一、联盟的几种可能形式

  以联盟的方式过渡,就是要以不同的关系作为联系纽带,将多个国家以不同的形式组合到一起,组成强大的国家联合体,即国家联盟。这种国家联盟是以推进大统一进程为唯一目的而成立的,它将根据时机的成熟程度,不断强化联盟内部的紧密联系程度,并不断扩大联盟的范围,以至最后将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联合为一体,从而实现世界的大统一。

  如果自由放任各个国家随意组成联盟,其组成联盟的动机一定是多方面的,即使大统一思想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广泛的认同,也不可能每个国家联盟建立的动机都是为了大统一事业。有些联盟建立的初衷也许是为了推动大统一进程,有些联盟则可能是为了其他目的。

  联盟的形式也一定会是多种多样,以联合的内容而言,有经济联盟、政治联盟、军事联盟以及综合性联盟等多种形式;以联合的紧密性程度而言,有紧密联盟、半紧密联盟和松散联盟;以联系的纽带而言,有区域联盟、民族联盟、文明联盟、意识形态联盟等多种形式。

  不论怎样,可以完全肯定,有些形式的国家联盟是注定不可能肩负起推进大统一事业的重任的。例如,仅仅以经济联系作为纽带的国家联盟就很难肩负起大统一的重任;又如,任何松散的国家联盟也不可能担此重任。

  一个致力于主导大统一进程,并有可能担此重任的联盟,一定是包含了政治、军事与经济等各种最主要内容的紧密型国家联盟,而且必须是有世界上主要大国加入其中的,实力非常强大的联盟,这种实力应该强大到一般的大国难以抗衡。只有这样的国家联盟才有可能以实力获得其他非联盟国家的认可,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区区小国联盟绝不可能形成号令天下的权威,也就自然不可能承担起主导大统一事业的重任。

  这里所说的国家联盟不仅包括各种不同的国际组织(但不包括全球性的国际组织,如国际联盟、联合国等),也包括有联盟性质的国家,如邦联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等。现实的国家联盟有许多种,以至于统计和归纳都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这里所研究的国家联盟则针对性很强,这就是仅仅有可能直接推动大统一进程,并有可能在大统一事业中扮演主导角色的国家联盟,这就很大程度地缩小了研究的范围。

  以下我们将重点分析几种主要形式的联盟,并通过对它们的分析,使我们对国家联盟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一)区域联盟

  区域联盟是指在一个共同的区域内的各个国家之间组成的国家联盟,这种国家联盟有着强烈的政治、军事与经济目的,联盟各国为了共同的政治、军事与经济目的,将各自的国家力量统合为一个整体,形成一致对外的合力。

  在今天的世界中,欧洲联盟就是这一类型的区域国家联盟。西欧25国组成的欧洲联盟,是欧洲政治领袖们在二战之后,为了抗衡强大的美国和苏联,避免夹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被边缘化,而寻求欧洲一体化的结果。

  上世纪50年代初,西欧国家首先从经济上开始致力于一体化,从最早的欧洲煤钢共同市场,逐步建立起了关税同盟,并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统一大市场,直到发行统一的货币。在经济上推行一体化的同时,欧盟各国又开始着手政治上的一体化,并首先提出“一个声音说话”,即在外交上实行共同的对外政策,同时,在其他方面的一体化进程也在进行之中。从欧洲煤钢共同市场到欧洲共同体再到欧洲国家联盟,在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后,欧洲联盟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一体化制度结构。

  从欧盟的主要架构就可以理解其一体化的程度:欧盟最高决策机构是欧洲理事会;欧盟的主要立法和决策机构是理事会;欧洲议会是民选超国家机构,议员由成员国按分配的比例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委员会作为对欧盟事务负责的重要机构,独立于各成员国,代表欧盟的整体利益,是一个超国家的机构;欧盟还有自己独立的法院和独立的审计院,即欧洲法院和欧洲审计院;除此之外,欧盟还设有欧洲警察署、欧洲中央银行等等。

  欧盟作为一个国际组织,其一体化程度和紧密程度已经超出了一般的国际组织,并正从经济一体化走向政治一体化,未来能否实现军事一体化,并进而实现一个统一的欧洲国家,大家正拭目以待。

  东南亚国家联盟是另外一种类型的区域国家联盟。在上世纪60年代末,东盟成立时发表的《曼谷宣言》,提出了东盟的目标是谋求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当时正是冷战时期,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个阵营的对峙,导致东南亚地区的动荡不安,于是,东盟明确其联盟的目标是要把东南亚地区建成为一个和平、自由的中立区,因此,东盟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进入相对和平期,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环境也相对变得比较稳定,东盟的目标更多地转向经济方面,并加速推进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实现经济一体化进程。

  同时,东盟也在积极扩展成员,致力于整体实力的提高,目前,东盟已由最初的5个国家发展到10个国家。从政治上,东盟力求一致对外,利用自己的综合影响力,倡议并召开了亚欧会议,将印度、中国和俄罗斯吸纳为全面对话国,与中国、日本、韩国建立了固定的沟通与合作机制。

  相对于欧盟,东南亚联盟一体化程度要弱一些,联系也松散些,在国家主权的让渡上也要弱一些,但他们都在致力于不断推进一体化进程,而且,从政治、经济以至于军事方面全方位地进行联合,其区域国家联盟的性质是明显的。

  (二)民族联盟

  民族联盟就是同一民族的国家之间形成的国际组织,联盟各国为了共同的政治、经济或者军事目的联合到一起。

  之所以他们能够形成国家联盟,是因为联盟各国同属于一个民族,有着共同的血缘纽带,这便使得他们更容易产生群体的亲近感与认同感,为了提高民族的整体对外能力,使他们联系到了一起。

  泛突厥主义思潮就是旨在建立一个广泛的包含突厥民族的民族联盟,并进而建立一个超大型的突厥民族国家。早期的泛突厥主义活动就提出了自己明确的政治主张,这就是要把所有操突厥语民族社群统合到一起,建立一个统一的民族联盟。

  当时,活跃在沙皇俄国的泛突厥民族主义者只是鞑靼等弱小民族为寻求民族自决、摆脱民族压迫的一种思潮,因此,提出的设想很有限,他们计划在中亚的布哈拉、希瓦、费尔干纳以及七河等地区建立几个独立的国家,而后将这些国家合并成较大的“突厥斯坦国”。

  十月革命后,泛突厥主义者在全俄苏维埃政权中掌握了一定的民族事务领导权,当时的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加里耶夫提出,在中亚、高加索地区的苏维埃政权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权力过渡,突厥民族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包括伏尔加至乌拉尔中的“大突厥国家”。但是,苏维埃政权对这种分裂苏联的行为进行了坚决反对,泛突厥主义的领袖们便无法继续在苏联生存下去,于是纷纷流亡到了国外。

  如果说泛突厥主义者所梦想的大突厥民族联盟还只是停留在一种想像中,实现的时间还遥遥无期的话,阿拉伯国家联盟则是一个已经实现了的民族联盟。阿拉伯民族是一个有着共同的伊斯兰信仰、共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的民族,19453月二战还未结束时,在埃及的倡导下最早由7个国家发起成立了阿拉伯国家联盟,根据《阿拉伯国家联盟宪章》,阿盟的职责与宗旨是捍卫阿拉伯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全面考虑阿拉伯国家的事务和利益,协调成员国的政策,促进各国的合作。

  目前,阿盟成员已经由最初的7个扩大到22个,在经济上正在逐步推进阿拉伯国家经济一体化进程;在文化上促进各国的交流,弘扬阿拉伯民族文化;在政治上,面对内部冲突与对外冲突,致力于用一个声音说话,用一致的态度统一行动;在军事方面则签订了《阿拉伯联合防御条约》,强调对待武装入侵,联盟有权采取联合行动,以抗击侵略,维护阿拉伯国家的和平与安全。

  在阿盟的主导下,对于以色列曾采取统一军事行动,展开领土争夺战争,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长期抵制以色列。对于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行为,曾通过投票表决,一致进行了公开谴责。

  当然,作为一个联系并不十分紧密的国家联盟,阿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联系纽带并不是非常牢固,联合的程度也是有限的,而且各国之间处理内外事务上的分歧也很多,使得联盟的权威性以及一致行动的力量也很有限。

  (三)文明联盟

  文明联盟是指有着共同文明背景的国家之间组成的国家联盟。对于文明的划分有许多种观点,划分的数量也差别很大,但联合起来足以影响大统一进程的大的文明是屈指可数的,如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儒家文明等。如果以上述文明为背景的国家广泛地联合起来,组成的国家联盟其能量肯定是十分巨大的。

  泛伊斯兰主义就是一种试图以文明为纽带将全世界所有伊斯兰国家联合起来,形成伊斯兰国家联盟的思潮。19世纪在西方列强的攻击下,伊斯兰世界节节败退,各种抵抗都不能成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伊斯兰政治领袖与学者,提出了泛伊斯兰主义,主张将所有的伊斯兰国家和民族联合成一个政治实体,以组成一个强大的伊斯兰国家联盟,并进而建立一个庞大的伊斯兰国家,以此抵御西方文明的侵略。

  自19世纪中叶以来,泛伊斯兰主义自产生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作为一种政治宗教思潮一直活跃在伊斯兰世界,在国际政治宗教舞台上也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最早提出的泛伊斯兰思想非常直接,也非常明确,他们主张全世界穆斯林共同拥戴一位哈里发,不分民族和国家,只要具有共同的信仰就要联合起来,在伊斯兰教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超国家、超民族和超地域的伊斯兰帝国。

  在泛伊斯兰主义的影响下,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一段时期内,全世界分布于不同地区的穆斯林民族纷纷寻求脱离主体民族国家,要求“回教自治”,并且得到了一些世界强国的支持。而且,泛伊斯兰主义者还分别于1926年和1931年先后召开了两次世界穆斯林大会,试图将泛伊斯兰主义推广到全世界。

  二战之后,泛伊斯兰主义曾被民族主义所淹没,但这段时间很短,当民族主义本身也需要泛伊斯兰主义支持时,泛伊斯兰主义很快又趋于活跃。1949年世界穆斯林大会重新恢复活动,1962年在沙特国王的倡议下成立了伊斯兰世界联盟,并在伊斯兰世界联盟的推动下,于当年召开的第五届世界穆斯林大会上提出了关于建立伊斯兰联合国的设想,而后,又提出了“全世界穆斯林联合起来”的口号,并提出了建立“世界伊斯兰国家联盟”和“世界穆斯林共同市场”的主张。1970年第一个政府级的泛伊斯兰国家组织成立,这就是“伊斯兰会议组织”,该组织包括最高级、部长级和宗教组织三个层级,并设常务秘书处,伊斯兰会议组织的成员国现已达57个。

  在泛伊斯兰主义的鼓动下,许多围绕泛伊斯兰思潮的其他相关国际组织也应运而生,如国际圣战委员会、国际伊斯兰团结基金会、伊斯兰经济事务委员会、世界伊斯兰组织最高协会委员会、伊斯兰银行国际联盟、伊斯兰国家科学技术会议、伊斯兰文化艺术中心、伊斯兰国际通讯社等等。

  泛伊斯兰主义已经广泛地影响并且左右着伊斯兰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各方面,泛伊斯兰主义思潮正在系统地、有组织地进入到一个全面扩展的阶段。泛伊斯兰主义以带有文明特质的宗教信仰作为纽带,以此决定联盟对象,如果真的有一天能够形成一个包含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紧密联盟,这就是具有相当能量的典型的文明联盟。

  联盟的形式并不仅限于上述几种,在现今世界,以及历史上还有多种形式的国家联盟。

  在当代世界政治舞台上,影响最大的军事、政治和经济的综合联盟就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华沙条约组织,组织的一方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联盟,另一方则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联盟。这样的联盟是以意识形态为纽带将国家联系到一起的,他们各自为了共同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组建比较紧密的国家联盟,并形成了实力相当的两个对立集团。在长达40多年的冷战时期,正是这两大集团扮演着对抗的主角。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在稍后还有阐述。

  二、历史上国家联盟与战争的关系

  从历史上看,国家联盟与战争的关系十分密切,一些联盟是因战争而建立的,更多的情况是,当一个联盟建立之后,便必然会促使另一个与自己对抗的联盟相应出现,两个并存的对立的联盟,由于各种有意无意的摩擦,导致矛盾激化,于是便爆发了战争。以下我们仅就伯罗奔尼撒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等三个历史事件进行具体分析,并通过这样的分析,了解联盟与战争的关系,以及国家联盟状态下战争的特点。

  (一)伯罗奔尼撒战争

  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政治实体形态是城邦国家,在希腊地区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城邦,一般城邦只有几万人,小的只有数千人,其中最大的是斯巴达和雅典,它们的人口都在二三十万。

  公元前478年的雅典已是一个海上强国,它以自己为中心联络了大量的城邦国家组成提洛同盟。这是一个有着强烈政治和军事目的的国家联盟,各国之间在攻守同盟的约定下,组成一个军事联合体。

  雅典的上述举动被斯巴达人看成是对自己的威胁,于是,作为陆上强国的斯巴达,针锋相对地联合起另外一部分国家,形成了一个与提洛同盟对立的国家联盟,这就是伯罗奔尼撒同盟。这一联盟同样是在攻守同盟的约定下组成的政治军事联合体。两个国家联盟一旦形成,便处于对峙状态。

  战争的直接导因源于两个同盟之间的一系列小的冲突。当时,雅典在对外贸易扩张中与属于伯罗奔尼撒同盟的许多工商业城邦发生矛盾,特别是与科林斯这样比较大的工商业城邦矛盾更加尖锐。公元前435年科林斯与其殖民地克基拉发生冲突,克基拉向雅典求援,在雅典的援助下科林斯被迫退兵。公元前432年,雅典与科林斯的盟友迈加拉发生贸易冲突,禁止迈加拉的商船停泊提洛同盟各联盟邦国的港口。同年,雅典又强令属于提洛同盟,但又属于科林斯殖民地的波提狄亚与科林斯断交,并要求赶走其监政官,为此再一次与科林斯发生军事冲突。

  在这年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集会上,科林斯鼓动各同盟邦国共同向雅典挑战,于是,公元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这场对世界古代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战争自公元前431年至前404年,断断续续打了近30年。

  战争的最后结局是提洛同盟战败,并被迫投降,接受投降条件,雅典从此由盛转衰。

  伯罗奔尼撒战争给希腊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农业处于瘫痪,手工业者普遍破产,雅典民主制度被颠覆,因战争带来的道德堕落、背信弃义、贪污腐败、凶残与杀戮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战争不仅直接导致大量人员死亡,而且因战争导致的瘟疫几乎夺走了一半雅典人的生命。伯罗奔尼撒战争虽然于公元前404年结束,但是,因这场大战导致的社会动乱又延续了数十年,在这几十年中,小战与各种冲突始终不断,为人类社会创造了民主与文明的希腊,自身则处在黑暗与痛苦之中。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根源应当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普法战争。普法战争的结果是法国战败,获胜的普鲁士统一了德意志,法国却因战败而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法兰克福和约》埋下了法国人对德国人的仇恨,被称之为铁血宰相的俾斯麦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战败的法国一旦强大起来一定会报复德国,德法两国长期对抗的局面是不易改变的。因此,德国国际关系的重点是遏制法国。

  在俾斯麦的积极推动下,德国、奥匈和俄国三个国家的皇帝在柏林会晤,达成联盟的基本共识,以后经过进一步协商,最终于1873年达成联盟协议,这一联盟史称“三皇同盟”。

  但是,三皇同盟只是德国构建的复杂的联盟体系中的一环。为了进一步压制法国,保证德国的绝对安全,并针对之后不断密切的法俄关系,德国极力拉拢意大利,于1882年在维也纳签订了德、意、奥《三国同盟条约》,而后,俾斯麦又把罗马尼亚拉入进联盟体系。

  而在涉及的上述各国中,奥匈与俄国在巴尔干半岛有明显的利益矛盾,因此,三皇同盟很难长期存在下去,1887年《三皇同盟条约》期满后也就再没有续签,俾斯麦体系只剩下《三国同盟条约》。但是,俾斯麦深知东方大国俄国在自己外交利益上的重要战略地位,为了取得三皇同盟时所约定的俄国在法德开战时采取善意中立的保证,加之俄国也希望德国在巴尔干和海峡利益上的支持,18876月双方签订了一项《再保险条约》,该条约有效期三年。

    1888年威廉三世继承皇位,俾斯麦与新皇帝政见不合,于1890年被迫辞职,新任宰相卡普里维推行不同于俾斯麦的“新路线”,决定放弃与俄国的妥协,转而发展与英国的联系,并废除《再保险条约》。

  不能与德国结盟的俄国在欧洲外交上处于孤立,急于寻找新的联盟伙伴,自然便想到了同处于孤立状态下的法国,并向法国转达了希望加强合作的意向。此时的法国在欧洲舞台上已经被孤立了20年,饱受孤立之苦的法国对于俄国的示好自然求之不得,两国很快达成政治协定,并进而又达成了军事协定,法俄同盟正式形成。普法战争后俾斯麦精心构建的以德国为中心,将欧洲主要大国纳入其中,以孤立法国为目的的联盟体系就此瓦解,欧洲日益分裂成两个敌对阵营,这就是以德、奥、意为中心的国家联盟和以法俄为中心的国家联盟。

  此前的英国一直奉行“光辉孤立”的外交政策,就像一只总愿意独行的老虎一样,凭借自己强大的国家实力,其外交政策对于与他国结盟采取排斥的态度,认为不与任何国家结盟也不会有谁挑战英国的安全。

  但是,19世纪后半叶情况发生了变化,美国与德国的迅速崛起,在许多方面已经把英国甩到了后面,为了保证自己的国家利益,开始寻求与欧洲大国的结盟已经成为英国外交的重点。此时的德国和法国都在拉英国,由于英国与俄国在远东利益上有矛盾,英国最初更倾向与德国结盟,双方曾经举行过三次秘密谈判,英国的目的是想在远东与德国一同对抗俄国,而德国的重点是在对抗法国上,因此希望英国加入三国同盟全面对抗法国和俄国,由于各自的目标不同,终未达成一致。

  是1904年的日俄战争拉近了英法的关系,当时,英日是联盟国,法俄是联盟国,英国希望法国在日俄战争中保持中立。而此时法国更需要英国的支持,日俄战争使俄国的军力东移,欧洲部分薄弱,如果法德开战俄国则不可能西顾,因此,与英国结盟对法国十分重要。由于双方互有所求,经过近一年的接触与谈判,19044月英法协定正式形成并双方签字。

  此时,德国试图主导欧洲的雄心越来越被英国看成是对自己利益的挑战,1906年英德矛盾已经非常突出,英国确定将德国列为自己的主要敌人。为了进一步钳制德国,仅有英法结盟是不够的,还必须与俄国结盟,英俄结盟从19065月开始谈判,19078月正式签订了《英俄协定》。1893年的《法俄同盟条约》、1904年的《英法协定》以及1907年的《英俄协定》,从而使英、法、俄三国结成一个反德的军事同盟,这就是协约国集团。与之相对抗的则是德、意、奥为中心的同盟国集团。1907年后,两大国家联盟对峙的中心从世界各地转了一圈之后又回到了欧洲大陆,各种矛盾都在这里交织,大战随时都有可能爆发。

    1914628日,奥匈帝国大公弗兰兹•斐迪南及其妻子访问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时,被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青年刺杀,这是塞尔维亚极端组织“黑手社”所为。

  由于奥匈一直觊觎塞尔维亚,这一刺杀行为无疑是奥匈帝国入侵塞尔维亚的最好借口。奥匈认定这一事件是由塞尔维亚政府操纵的,在得到盟国德国的明确支持后,728日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奥匈对塞尔维亚的宣战无疑是对俄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利益的侵犯,730日俄国发布动员所有军队的命令,这不仅是针对奥匈的,同时也是为了应付德国。81日德国驻俄大使求见俄国外交大臣,在确认俄国不可能停止动员令后,向俄外交大臣递交了宣战书,与此同时,德国又向法国发出了最后通牒,83日德国正式对法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此拉开帷幕。

  一战爆发后,战火迅速从欧洲蔓延到世界各地,各个国家都是对立两个阵营的争取拉拢的对象。为了迷惑同盟国,英国最初假装中立,而后把德奥打了个措手不及;意大利本来属于同盟国一方,但其立场不坚定,大战爆发后一直保持中立到19155月,最后在强大的利益诱惑下倒向了协约国一方;土耳其因与俄国有长期矛盾,加入同盟国行列是自然的;拥有一支较强军队的保加利亚,由于得到同盟国可以收回巴尔干战争中失去的土地的承诺,因此加入了同盟国;罗马尼亚和希腊则站到了协约国一方;在远东的日本和中国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后成为了协约国的一员;美国倒向协约国则是协约国最后战胜同盟国的重要砝码。

  一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家之多,动员人员之多,伤亡人数之多都是空前的。反思一战的起因与演变过程不难看出,没有强大的国家联盟形成的对立,就不可能爆发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因此,许多历史学家与政治家都对此深有感慨:正是联盟体系种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三)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长期对峙,“冷战”达40余年,双方各自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为依托,使这种对抗成为一个影响全球的巨大对垒。

  传统的共产主义思想,以通过武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己任。因此,十月革命中诞生的红色苏维埃一开始就被西方国家视为不能容忍的政权,就在一战最艰难的时候,美、英、日、法等国也没有忘记鼓动将这个刚刚建立的政权消灭在襁褓之中。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美、英等国并没有联合苏联迫使希特勒德国东西两线作战,直到大半个欧洲落入德国之手,美英才考虑与苏联结盟。

  二战结束后,东西方共同的敌人已经被打败,世界力量重新组合,美、英、苏的战时联盟关系何去何从,成为三国领导人思考的外交重点。19462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选区选民大会上讲话时指出,一、二次世界大战都起源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是世界动乱的根源。

  斯大林的讲话引起西方世界一片哗然,许多人认为这是苏联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宣言。222日,美国驻苏联临时代办凯南在病中将自己深思熟虑的意见拟就一份几千字的电报发给美国国务院,他认为,苏联自认为自己处在资本主义的包围圈中,因其狂热地为之献身的共产主义信仰,不可能与美国达成长远的妥协,因此,凯南提出对苏联应该采取遏制政策。

    35日,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演说时,声称世界被铁幕分裂为两个对抗的部分,主张建立美英联盟对抗苏联,这篇史称“铁幕讲话”的演讲,为西方阵营对抗苏联产生了很强的舆论效果。

  有以上的冷战理论与冷战舆论,杜鲁门政府很快认同了这样的冷战思维。1947312日,杜鲁门在国会发表要求对希腊和土耳其提供援助的特别咨文中,号召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这种全球性的反对共产主义的主张被称为“杜鲁门主义”,这以后成为美国冷战政策的支柱。

  为了进一步落实冷战政策,联合并壮大欧洲反苏力量,稳定自己在欧洲的势力范围,美国制定了拯救欧洲经济的一揽子方案,并决定投入巨资扶植处于经济濒危状态的欧洲盟国,这一计划史称“马歇尔计划”,也称“欧洲复兴计划”。

  此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相对于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不仅经济上处于优势,军事上也处于优势,而且还拥有核武器,为了联合各方力量遏制苏联,首先由英国提出了建立大西洋联盟的设想,认为建立西欧防御组织是十分重要的。在经过一系列的运作后,194944日,北大西洋公约签订,第一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包括美、加、英、法、比、荷、卢、丹、挪、冰、葡、意等12个国家。

  北大西洋公约集中反映了美国的意志,作为一个强大的国家联盟,公约组织不仅是一个对抗苏联的军事组织,又是美国控制西欧各国的工具。北约的最高司令由美国担任,军事领导权与指挥权全部掌握在美国手中,而且公约还赋予了自己不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可以自行动用武力的权力。

  美、英的冷战举动无疑是对苏联的极大威胁,针对马歇尔计划,为了防止东欧国家被美国的经济援助所诱惑,苏联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莫洛托夫计划”,旨在通过苏联与东欧盟国的经济合作,促进东欧的经济发展,加强东欧国家经济的依存度。在此基础之上,为了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苏联又同东欧盟国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从而使东欧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经济的整体实力得到提高,形成了对抗西方联盟的经济集团。

  为了从政治和军事上应对西方联盟,19479月,苏联为首的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在波兰正式成立了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情报局的成立,意味着从政治上统一了苏联及东方各国反对西方阵营的行动。

  东西两个阵营扩展自己势力范围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在美国的积极推进下,1952年北约将希腊与土耳其吸纳为自己的第1314个成员国。19555月,美、英、法三国作为对德占领国,正式赋予联邦德国完全主权,并将西德吸收为北约第15个成员国。西德直接与东欧接壤,美国在此驻有重兵,西德加入北约一下便变成了北约对抗苏联的前哨阵地,直接威胁到东欧的安危。

  对此苏联反应强烈,对于赋予西德安全主权的《巴黎协定》,苏联给予了严厉谴责,并警告西方国家,声明如果批准《巴黎协定》,接受西德加入北约,苏联以及东欧国家将采取相应措施,建立统一的军事联盟。苏联的声明根本不可能阻止《巴黎协定》的批准生效,也不可能阻止西德加入北约。

  就在《巴黎协定》批准生效的同时,苏联宣布废除苏美和苏法友好条约,并于514日,在波兰首都华沙8个东欧联盟国家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根据该条约,缔约国设统一的武装部队司令部和政治协商委员会,当缔约国一方遇到武装进攻的威胁时,为保证联合防御,立即进行磋商。就此,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这两个包含了军事、政治和经济的联盟其对抗局面正式形成。

  在两大联盟对峙的几十年中,发生过许多小的冲突,也发生了像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这样的大规模局部战争,所幸没有爆发两大阵营的全面战争。但是,在军事对峙的这些年中,两大国家联盟倾其全力打造的战争机器,力量动员的广泛程度,以及对全人类造成的威胁程度都是史无前例的,仅仅论及一点,就两大联盟发疯似的核军备竞赛而言,最高时核弹头总量达到7万件,按简单均摊,其爆炸当量可以把人类毁灭许多次。

  当苏联新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筋疲力尽的苏联国力,感叹核武器的数量巨大,发出了核大战没有赢家的呼吁。他的“改革与新思维”导致苏联国家内部处于混乱,一批善于钻营者乘乱夺得政权,最后整垮了庞大的苏联,就此才结束了冷战的历史。

  三、对联盟过渡的综合思考

  (一)自由状态下的联盟特点

    1、自由状态的含义

  历史上,国家与国家之间组成联盟基本上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国家作为人类社会的最高权力体,基本不受外来力量的约束,自己就是决定自己行为的支配力量,可以随心所欲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联盟的对象、联盟的形式与联盟的内容,所有的外力要限制各个国家的联盟行为其作用都非常有限,国家在决定其联盟行为时的这种随心所欲,不受约束的状态这里称之为自由状态。

  在人类社会的社会形态进入国家社会以来,国家始终处于自由状态,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就如当今世界,联合国似乎是可以统合全球的国际组织,所有会员国必须遵守联合国宪章,任何会员国再组成的国家联盟其行动范围不许与联合国宪章规定相冲突。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正如北大西洋公约明确授予自己可以绕过联合国安理会自行决定动用武力一样,联合国不可能阻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也无力阻止北约作出有悖联合国规定的新的规章。同样,联合国不可能阻止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也不可能阻止华约多次违背联合国规定而单方面采取行动。

  事实上,当今世界有许多的国家联盟,不论是经济的联盟、文化的联盟,还是军事与政治的联盟,联合国干涉不了,其他力量也不容易去干涉,因此,各国完全是在一种自由的状态下组成联盟,没有力量能够阻止国家行使自己的这种权力。

  各国之所以能够实现自由状态下的联盟而不受其他外力约束,除了国家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权力体外,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一般涉及政治与军事的联盟,都是以大国关系作为联盟框架的,每个联盟中都有一个或者几个大国作为联盟的中坚力量。正如伯罗奔尼撒同盟中有斯巴达,而提洛同盟中有雅典一样;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中则有美国,而华沙条约组织中又有苏联;一战时同盟国的中坚力量是德、意、奥三国,协约国的中坚力量则是英、法、俄三国。有了实力如此强大的大国作为主导,任何别的力量便不可能去干涉其行为,也不可能去阻止其组成国家联盟。

  当然,许多小的国家联盟并没有大国的参与,特别是许多地区性的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国家联盟全部是由实力不强的中小国家组成的,但由于它们的联盟与其他大国的利益没有大的冲突,加之有许多由大国主导的国家联盟之前已有示范,这些小国家的联盟也就没有人会动用力量去刻意阻止和干涉了。所以,历史上各国建立联盟的决定始终是处于自由状态的。

    2、联盟要么因对抗而产生,要么因产生而出现对抗

  自由状态下的国家联盟一般都是为了对抗而建立的,即使不为对抗而建立,也常常会因为它的建立,在客观上打破了某方面的力量平衡,而自然会出现对抗的局面。这种对抗有的是为了经济方面,有的是为了文化方面,有的是为了政治方面,有的是为了军事方面,还有的则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综合对抗的性质。

  例如:由于西方国家的入侵,伊斯兰文明在基督教文明面前无还手之力,为了对抗基督教文明的入侵,泛伊斯兰主义思潮产生了,他们的目标是将所有伊斯兰民族联合成一个大的联盟,以便抗拒西方势力的侵入。为了称霸世界,占领欧洲,争取日耳曼民族的生存空间,必须考虑建立一个整体实力足可以对抗英、法、苏等国的国家联盟,于是希特勒联合意大利和日本建立了轴心国集团。而在轴心国的攻击下,欧洲还处于松散状态下的力量被打得措手不及,于是英、法、苏等国赶快结为联盟,而后又把美国、中国拉进联盟之中。冷战时期的北约和华约也是如此,最早由美、英为首的西方国家组成北约时,所对抗的是苏联,在北约强大的势力威胁下苏联为了有效地与之对抗,将其他东欧国家联合起来组成了华沙条约组织。

  以经济为出发点的联盟同样是为了对抗,如:为了与联合起来的欧洲展开经济竞争,美、加、墨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了与中国、日本和印度的强大经济力量抗衡,以避免被边缘化,东南亚各国正在致力于建立东南亚经济共同体,并以此作为东盟实质性的行动内容。当然,经济对抗远不如军事与政治对抗来得激烈,被世界关注的程度也要弱很多。

  一战之后的国际联盟与二战之后的联合国是超出了国界的非对抗性的联盟,由于它是唯一的,是力求包含全世界所有国家的联盟,并旨在给人类带来永久和平与幸福,因此,自然是非对抗性的。这样的联盟是一种特殊的国家联盟,其特殊性一是其全球性,即从一开始就是包含着全球所有国家的概念,因此联盟是唯一的。另外,这种国家联盟事实上不能够左右国家的行动,在各种较小的国家联盟面前,出现的结果是小联盟可以撇开国联与联合国这样的大联盟,不论是国联还是联合国实质上都无能力主导属于自己协调范围的全世界的事务。因此,国际联盟与联合国不属于这里所特指的国家联盟。换言之,如果国联或者联合国能够完全有效地左右全球事务,也就可以直接由国家社会一步到位地跨入进大统一社会了,这里的讨论也就没有必要。

    3、自由状态下的联盟是多元的联盟

  由于自由状态下的联盟或源于对抗,或因此而产生对抗,那么,对抗便一定是具有针对性的。当一个国家联盟建立后,它所针对的对抗目标也就确定了,不论这个国家联盟是否公开表明自己对抗的对象是谁,自然会有人对号入座。

  国家联盟产生的统合力量是对这一国家联盟成立之前各国力量均势的重新定位,它所针对的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力量优势,或者尽可能增强自己的实力,并以此来抗拒对方的国家联盟,必然会尽快去联络有着相同利益关系的国家,建立与之对抗的国家联盟。

  正因为国家联盟具有对抗的性质,因此,一般而言,在自由状态下的国家联盟不会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即:总是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同类型的国家联盟同时并存于世界,也许它们成立的时间有先后的差别,但这种时间差距不可能太大。不论经济联盟、文化联盟、军事联盟还是政治联盟都是如此,其中政治联盟和军事联盟这样的特点更为明显,因为政治和军事问题事关国家的存亡,利益非常直接,利害关系非常严重,任何国家都不会甘愿在互相对抗的状态中处于劣势。

  一般而言,政治与军事方面的联盟其关系是错综复杂的,远远不止是两个方面的因素,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依存,互相利用。就如一战之前的欧洲军事联盟态势,德国的联盟目标是孤立法国,德国联奥、联意以至于力图联英、联俄都是为了这一目的。但是,与德国结盟的奥匈、意大利所意图对抗的目标则另有所指,并非与德国完全一致。而对于法国则力图打破这一外交孤立,并见机行事,终于达到联俄、联英的目的,建立了英、法、俄为主轴的协约国集团,形成的联盟力量足可以与德、意、奥为主轴的同盟国集团相抗衡。可是,与法国结盟的英国和俄国其结盟的初衷也都各有自己的“小算盘”,并非与法国完全一致。

  当然,也有整体对抗目标一开始就非常明确的情况。冷战时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对抗目标便明确地是指向苏联,而且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毫不讳言自己的战略意图。处于劣势的苏联在节节退让防守的同时,用尽各种办法积聚力量,在时机成熟后华沙条约组织也就应运而生了。

  另外,有些国家联盟则是在已经面临大战后建立起来的。从二战的准备与发起来看,希特勒联合意大利和日本,并打算以这一联盟发起大规模战争是早有预谋的,这一国家联盟对抗的目标其实非常明确,然而,希特勒却瞒过了欧美政客,在希特勒的“诚意”面前张伯伦之类的政治家错过了组建与之抗衡的国家联盟的大好时机,使希特勒在大战之初攻城掠地十分顺利,而欧洲则陷入十分悲惨的境地。英国和法国的联苏、联美和联中,都是在大战中进行的,当这一联盟建立后,希特勒的末日也就快到了,但这却不能挽回世界各国已经造成的巨大牺牲。

    4、对抗下的联盟规模会不断扩大化

  当一个国家联盟因对抗而建立的时候,另一个与之对抗的联盟也会相应产生,每一个联盟都会追求扩充自己的实力以压倒对手,任何一方都不愿意在对抗竞争中输给对方。特别是政治和军事方面的联盟更是这样,因为,如果一方实力明显处于弱势,就意味着两个阵营只要开战就必败无疑,这是关系国家存亡的大事,任何人都不会甘心落后。因此,每个联盟建立后都不会一劳永逸地保持初期的规模,而是不断地巩固和扩大这个阵营,不断地争取和吸收新的成员,使联盟规模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由于对立的阵营之间都在作这样的努力,从而使得每个联盟的规模都会呈不断扩大化趋势。

  正如一战之前的法国,在争取到与俄国结盟后又进一步与英国结盟,并建立了以英、法、俄为核心的协约国集团。但这只是联盟的开始,随着与同盟国的对抗,争夺盟国的斗争随之也变得十分激烈,连原属同盟国成员的意大利也被争取了过来,而后又使罗马尼亚和希腊倒向了协约国,在远东还争取了中国和日本这样的大国,并在最后将美国也争取了过来,从而使得协约国的力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为最后取得胜利的最重要因素。

  而同盟国的努力也十分出色,当时处于重要战略地位的土耳其成为其盟国,之后又争取到保加利亚的加盟,保加利亚不仅有与罗、希、塞接壤的重要战略地位,还有一支较为强大的陆军。更为重要的是,在还没有打垮协约国集团的情况下,同盟国就成功地逼迫协约国集团最重要的成员之一的俄国签订了城下之盟,俄国不仅大量地割地赔款,而且还因俄国退出战争,从而解除了同盟国集团的东方威胁。

  冷战时期的北约成员国最初只有12个,之后将希腊、土耳其纳入其中,当使西德加入其联盟时,北约集团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事实上,北约的力量还不仅在于西欧和北美各国,在远东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都听命于北约。

  而与之对抗的华约集团也在做同样一件事,在东方不仅一度争取到朝鲜、越南、中国等国家成为自己战略棋盘上的重要棋子,而且还使得法国、西德这样的重量级国家与北约也开始离心离德。

    5、半紧密联盟最易引发冲突

  一个完全紧密的联盟,各成员国的步调是非常一致的,各国会在同一个约定下谨慎地处理自己的每一个重要行为,而且,由于国家的大部分主权已经让渡给联盟,在处理对外事务上,联盟实际上就像一个国家一样(当今的联邦制国家就属于这样的联盟)。

  但是,一个半紧密状态下的国家联盟情况则有很大的区别,一方面各国之间具有相互援助,统一对外的约定,这种约定是有约束力的;另一方面各国自己的许多单独行动又不在联盟的约束范围之列。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每一个国家都有独立于联盟规则之外的单独行动,每一个国家都有独立于联盟利益之外的本国的单独利益,在本国单独利益的驱动下,各国很容易采取与自己所在联盟并无关系的单独行动,这样的单独行动又难免与自己所在联盟对抗着的另一个联盟的有关国家发生冲突。联盟的成员国越多,就意味着会发生单独行动的国家越多,这种冲突的机会就越大,冲突的频率也就会越高。

  而另一方面,同属于一个联盟的其他成员国受联盟约定的义务所支配,也考虑自己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同样需要联盟对自己的支持,因此,即使不能完全辨明是非,在冲突出现后,也会义无反顾地一同加入共同对抗对方国家的行列。而对方国家所在联盟的成员国也有着同样的心态与行动,这样,两个国家之间的对抗就很容易引发成联盟之间的大型冲突。

  简单地说,就是半紧密联盟下,各国单独惹的麻烦,很容易便会把整个联盟拖下水,而各国单独惹出麻烦的可能性又很大,因此,半紧密联盟最容易引发冲突,而且常常是大规模冲突。

  许多联盟之间的大规模战争都是因这样的因素所导致的,如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直接起因,就是属于提洛同盟的雅典与属于伯罗奔尼撒同盟的科林斯发生冲突,几次失败的科林斯无法容忍雅典的扩张,又不能够单独对付雅典,于是便鼓动整个伯罗奔尼撒同盟联合对抗雅典,而雅典则利用自己主导提洛同盟的条件,动员全同盟一同对付伯罗奔尼撒同盟,于是,一场大战便爆发了。

  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也是如此,最初,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发生冲突,这是属于同盟国集团的奥匈一直对塞尔维亚有领土野心,奥大公的被刺,只是奥匈发动战争的一个借口。而奥对塞出兵则与属于协约国集团的俄国的利益发生了矛盾,在俄国采取相应的行动后,属于同盟国的德国不想袖手旁观,义无反顾地加入到对抗俄国的行动中。实际上,没有德国的撑腰奥匈也不敢入侵塞尔维亚,俄国如果没有协约国作为后盾,当然也不可能单独抵抗德、奥两国。而后,在战争爆发后,同属协约国的法国又自然地加入进了俄国的战斗行列,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在完全松散的联盟之间便不容易出现这样的冲突,因为松散联盟其联盟成员的单独行动所惹的麻烦其他成员国一般会置之不理。而紧密联盟又少有这样的独立行动,只有半紧密联盟既有这样的独立行动,而这样的独立行动又很容易将整个联盟拖下水。

  (二)自由状态下的联盟很难肩负起向大统一过渡的重任

  联盟过渡是指以实现大统一作为目标,具有共同志向的一部分国家联合到一起,建立旨在最终实现大统一的国家联盟,这种国家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