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资源问题

    一、不可再生资源枯竭

  (一)不可再生资源问题的提出

  地球上的许多资源都是可再生资源,如淡水在使用后流入大海,阳光使海水蒸发,变成雨水后又可供人们使用;动物取食于植物,吸入氧气后再呼出二氧化碳和水,种子发芽后,通过太阳的光照,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自己的枝叶,并释放出氧气,自然界便是这样循环的。因此,水和植物都是可以再生的。实际上,人类作为食物的动物,归根到底也是可以再生的,而风能、太阳能以及水力发电等能源都是可再生的。

  人类事实上对这些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是无节制的,但即使过度地使用,一旦有所觉悟,通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一切还可以恢复。包括对于动植物,只要不斩尽杀绝,恢复还会有一定希望,这是可再生资源的特点。

  但是,有一种资源情况则不同,只要使用过便不会再生,用一点便少一点,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类燃料,以及金、银、铜、铁、锡、石墨、云母、水晶等天然材料。

  远古的人类使用的都是可再生资源,人类的祖先采摘水果,捕猎野兽,水果和野兽都是可以再生的;那时的人类以火来取暖,或者烤制食物,燃烧的是树枝和干草,这些也是可再生的;他们用以作为工具的木棒起源于树木,同样可以再生;石块虽然不可再生,但当时的人类数量很少,而石头又实在太多,所以并不影响这些资源的供应,也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可再生资源。

  大约5000年前,人类开始使用铜合金,其中青铜是最受欢迎的,青铜是铜与锡的合金,自然界铜的储量不大,但锡的储量更少。大约在4500年前的中东地区,在铜矿资源还能找到时,锡矿却枯竭了,后来需要使用青铜时发现再也没有青铜可提供,这是人类最早感受到不可再生资源枯竭的困境。

  不可再生的资源主要可以分为材料和燃料两大类。对不可再生材料的使用是不断发展的,在铜使用之前已经有对天然金与银以及陨铁的使用,在铜之后又有冶铁业的发展。对不可再生燃料的使用也很早,如在公元前3世纪就有煤炭的使用记录,最早普遍使用煤炭的可能是中国人,马可•波罗从中国回到欧洲后,在他的游记中记述了中国人把一种黑色的石头当燃料使用,这种可燃烧的黑色石头指的就是煤炭。对石油使用的最早记录是古代埃及,古埃及人很早就用沥青做木乃伊的防腐剂和防水剂。

  即使中东人早在4500年前就有锡矿枯竭的危机,但从整个人类社会而言,普遍的资源危机感是近百年的事。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的飞速发展,以及城市的迅速兴起,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迅速增加。最早冶炼钢铁是燃烧木柴或者木炭,由于工业革命之前铁的用量不太大,冶炼钢铁所需的燃料也就不会很多,所以,森林资源并没有因此而大量减少。工业革命之后钢铁用量迅速增加,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到后来森林的生长已经不能满足钢铁业的发展,当时,英国钢铁厂附近的山都变成了秃山,英国政府便推出了鼓励使用煤炭的政策。随着工业革命由英国向美洲和欧洲的其他地区传播,于是,煤炭使用量急剧增加。

  石油的大规模使用比煤炭要晚,第一次原油开采成功是在1859年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但当时的石油还不被普遍重视,因为石油在当时的主要用途是提炼煤油供照明用,而汽油作为无用的副产品却被倒掉。但很快,石油的用途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随着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以及20世纪初汽车的广泛使用,汽油和柴油成为了石油产品中的主要内容。同时,石油的需求量猛然增加,石油也因此慢慢取代煤炭,成为最主要的燃料。

  石油使用后不久,人们就开始出现了石油资源的危机感。因为石油一旦大规模被使用,其需求量便直线增长,而勘探储量的增加却始终不能满足高速增长的石油需求,以至在20世纪20年代人们便普遍估计,世界石油的总储量只能维持人类使用20年,即在20世纪40年代便会用完。但之后发现,石油的实际储量比人们估计的多,虽然以后各种使用石油的机械设备大规模增长,许多需要燃烧石油的新的技术发明不断出现,但石油在40年代终没有枯竭。

  二战之后,在中东发现了大的油田,于是又有人估计,石油的储量还可以继续满足人类的使用需求,但这一时间不会很长,30年后地球的储备中便再不可能有石油可供开采。然而,30年早已经过去了,石油资源并没有最后枯竭。尽管如此,虽然今天已经进入了21世纪,关于能源的枯竭,特别是石油的枯竭还是已经进一步地成为了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因为石油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并成为了各国经济增长的必要保障。

  随着全球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也同样迅速提高,尤其是石油的消耗增长之快更为突出。今天,世界石油消耗总量达每年近40亿吨,而且逐年还在增加。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全球石油消耗年均增长约1.2%,但随着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开始,石油需求也大幅度提高,全球石油的消耗增长速度也必将进一步提高。20066月美国能源部情报局预测,到2030年,世界石油的需求将会在现阶段的基础上再增长37%

  但是,地球总的石油储量却是有限的,于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节制使用的问题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特别是像石油这样的资源,则已经被各主要大国作为一种战略物资,提高到国家安全的位置。

  目前,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各大国都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包括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建立自己的战略石油储备。不仅如此,各大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政策,以及经济战略布局,无不都把资源问题,尤其是石油资源问题放在最重要的考虑内容之列。许多人都判断,未来的世界大战多半都会因资源而起。实际上,过去的一些局部战争也与资源问题密切相关,资源问题既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又是战争的导火线。

  (二)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危机

  各种不可再生资源到底能够满足人类使用多少年?关于这一问题,世界各国的许多部门都在致力于对此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得出了各种不同的研究结果。综合多份这类研究资料,按照比较乐观的估计,可以对一些主要的不可再生资源做出如下评估:

  地球石油最终可开采量只能满足不到80年的使用,而已探明储量只能使用40年。其他各种资源的已探明储量可供满足使用的年限为煤炭220年;天燃气70年;铁170年;铝230年;铜65年;铅25年;汞25年;镍70年;锡25年;锌25年;磷酸95年;钾盐300年。

  上述的评估数据肯定不会完全准确,但是却能反映一个准确的结论,即继续按照现在的趋势发展下去,百年之内地球的不可再生资源将普遍面临枯竭,人类将无资源可用。

  我个人的主观判断比上述估计要乐观得多,因为,一些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是可以回收利用的,随着资源再利用技术的提高,无疑会提高资源的使用年限。再就人们最热衷于谈论的石油而言,除了石油原油之外,天然沥青还可以进行石油提炼,油母页岩也可以进行石油提炼,尽管它们的提炼成本要高,而且油母页岩在提炼时会产生大量灰尘,对环境有很大的污染,但它们毕竟可以接替石油供人们使用。另外,可能还有许多资源储藏是用我们今天对地球的认识还不可能判断的,很可能一些资源的实际储藏量要远远超过人们的想像。因此,我相信在更长的时间内,资源不会枯竭,特别是一些金属与非金属材料,也许能够保证人类使用相当长的时间。

  但是,再乐观的估计都是悲观的,以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燃料为例,按现在的消耗增长下去,充其量可以保证使用几百年(大部分人可能都不会同意这种乐观估计),但是,几百年后我们的后代怎么办?

  煤炭是远古植物被埋地下后,在地压和地热作用下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气是远古的海洋生物被埋在海底后,通过地压和地热的作用生成的,不论是煤炭还是石油与天然气的生成,都需要数百万年以上的时间,而今天地球的这类资源的储量则是数亿年长期累积的结果。然而,当我们掌握了这些资源的使用和开采技术后,仅用几百年便消耗殆尽,今人怎么向后人交代?!

  关于上述问题,现在一部分人的习惯回答无外乎两点:第一,可以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寻找替代产品,如利用核能替代化石燃料,利用合成材料替代金属与非金属材料;第二,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到地外星球上去开采资源。

  但是我认为,如果以上述借口作为无节制开采不可再生资源的理由的话,那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首先,许多资源要做到完全替代是不可能的,它的一部分性能替代产品也许能够满足,但另一部分性能替代产品便不可能满足;第二,使用替代产品多数都会使成本提高,在技术水平没有达到相当高的程度的时候,这种替代成本可能要高出许多倍;第三,如果考虑将地外星球的资源大规模地用于地球人类的建设与发展,可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以对那样的资源抱有幻想,而盲目地无节制使用地球资源,一旦地球资源用尽之时,这种资源又还接替不上,人类文明便会受到冲击。而且,一个地球仅供人类在工业文明阶段使用几百年,我们周围的星球又能够多满足人类使用多少年呢!

  太阳系内的固体岩质行星只有4个,地球是最大的,且水星、金星表面温度高达摄氏数百度,根本无法登陆,唯一可能利用的是火星,但火星的重量只有地球的十分之一。而我们的卫星月球则更是小得多。

    二、水资源危机

  (一)全球水资源概况

  水是生命之源,人身体内的水分约占身体总重量的70%,这一比例对于哺乳类动物为65%,鱼类为75%,水母则高达98%。同样,生长中的植物很大一部分也是水分,没有水一切生命都不可能存在。

  我们知道,地球表面被水覆盖的面积超过总面积的70%,这就是海洋,海水占了地球拥有水量的97.31%。其实,地球拥有巨大的水量,总计可达约14亿立方公里,即使平铺整个地球表面,都可达2700米以上的深度,但是,在如此巨大的水量中,人们所需要的淡水只占2.7%,即3800万立方公里。

  这些淡水大部分以冰的形式存在于冰川,它们占淡水总量的77.44%,其中南极大陆和北极格陵兰岛占了全部冰川储水的97%,而南极大陆冰层平均厚度高达1700米,最厚超过4000米,如果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将上升60米。除了冰川储水外,地下水占22.01%,余下0.55%为江河、湖泊、土壤和大气圈中的水。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淡水湖泊、浅层地下水、土壤水和少量的微咸水,这部分水占全球水量是极少的。

  水在不断地更新循环,大气中的水平均循环更新一次需要9-12天,河流水则为12-20天,土壤水为15-30天,湖泊水为10-100年,地下水为100-1000年,冰川水为10000年,海洋水为1000-10000年。

  全球总的水蒸发量与降水量是均等的,约为每年50万立方公里,其中海洋水蒸发43万立方公里,海洋降水39万立方公里,另外4万立方公里输送到了陆地;而陆地的水蒸发量为7万立方公里,降水量则为11万立方公里,陆地获得的净降水量是由海洋水蒸发提供的。陆地的降水一部分渗入地下,一部分暂留湖泊,一部分为生物吸收,剩余部分回流海洋,从而完成了海陆水量平衡。

  陆地每年获得的净降水4万立方公里分配如下:每年流入海洋的水为2.8万立方公里,还有0.5万立方公里的水流经无人区,或者人类无法利用的地方,可以被人类利用的只有0.7万立方公里。由于人类在上个世纪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利用水库控制了0.2万立方公里的水,因此,实际上可为人类利用的水每年为0.9万立方公里。这一数字是地球总水量的0.00064%,是地球淡水总量的0.024%

  (二)水资源匮乏的原因及由此带来的问题

  根据各国的经验估计,要维持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用水,每年每人用水约需30立方米,非高度工业化国家工业用水每年每人20立方米,农业用水每年每人300-400立方米,因此,维持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用水量,估计每年每人350-450立方米。由此可以推测,地球淡水可以供养200-250亿人口。

  但是,情况并不是这样,地球淡水可供养的人口远低于这个数字,今天60多亿人的地球,我们已经常常感觉到水资源的危机。以非洲而言,非洲今天的人口为8亿,但无安全饮用水的人数就达3亿,即达37.5%的人无安全饮用水。而全球喝不到安全饮用水的人则达14亿,23亿人的饮用水卫生条件没有起码的保障,并因此导致每天有6000名儿童死于卫生不良引起的疾病(联合国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那么,原因何在呢?

  综合分析水资源匮乏的原因,我们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水资源分布不平衡。

  巴西的亚马孙河为世界上流域最广、流量最大的河流,每秒流量达12万立方米,每年流入大海的水量达3800立方公里,拥有的水量约占全世界河流总流量的20%,巴西人口虽然达1.5亿,但是,人均每年淡水拥有量还是可达32000多立方米。

  加拿大因国土广袤,河流纵横,湖泊众多,特别是与美国相邻的五大湖为世界著名的巨大湖泊,使得加拿大人均每年拥有淡水近92000立方米,淡水资源排在世界前列。

  非洲的刚果共和国人口不到300万,而国土境内河流众多,特别是拥有流量很大的刚果河,使得刚果共和国人均拥有淡水量每年达291000立方米,排位世界第一。与刚果共和国相邻的加蓬也因境内河网密布,并有奥果韦河由东向西流入大西洋,使这个非洲小国人均拥有淡水量每年达136000立方米,也名列在前。

  但是,同为非洲的利比亚,人均拥有淡水每年只有148立方米,为世界上缺水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也分别只有434立方米和477立方米,属于严重缺水的国家。

  在水资源的分布上,各大洲之间也显得极不平衡,拉丁美洲人均拥有淡水每年为28300立方米,在各大洲中排位第一,其次是北美洲为17500立方米,第三是非洲为5100立方米,欧洲为4100立方米,而亚洲则是世界上人均淡水资源最缺乏的地区,只有3300立方米。这种不均衡的淡水资源分布,导致一部分水量充足的地区根本不珍惜水资源,而缺水地区则水贵如油。

  全球水资源最缺乏的是中东地区,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人均淡水拥有量每年只有71立方米,成为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沙特阿拉伯这个面积达21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大国,可是拥有的主要是沙漠,人均淡水每年只有119立方米;约旦和以色列也分别只有148立方米和180立方米;至于科威特则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淡水资源。

  同一个国家淡水资源的分布也极不均衡,如美国拥有五大湖,拥有密西西比这样的大河,人均淡水拥有量每年达8900多立方米,属于中等偏上的国家,但是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美国农业灌溉中超过20%的部分都采用的是地下水。位于美国中西部的8个州,由于长期使用奥格拉勒地下蓄水层,使得蓄水层每年以1米的速度下降,有些地区的蓄水层下降已经超过了100米,导致约100万公顷的土地再也无法灌溉。

  在中国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中国人均淡水拥有量每年为2200立方米,本来就属于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但是,水资源还分布极不均衡,北方地区的淡水资源人均只有南方地区的25%左右,而按农业用地均摊,每公顷用水量只有南方地区的10%。首都北京的人均淡水拥有量还不到300立方米,连中东和撒哈拉沙漠边缘的一些干旱国家的淡水拥有量水平都达不到。

  第二,水质污染,无法使用。

  水质的污染主要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尤其以工业污染最为严重。世界上的许多河流已经变成了工业废水的下水道,工业废水往往排放量大、毒性大、成分复杂、极难净化。农业污染主要是各种农药、化肥、人畜粪便等有机肥。而生活污染包括各种洗涤剂、粪便以及其他家庭排污。这一切污染都一齐拥入江河湖泊,使得有限的淡水很多都无法使用。

  根据对中国淮河水质污染的监测,有75%的化学污染来自工业废水,其余来自生活污水,农业污染也占有一定比重。

  在欧洲,由于化学物质的污染,莱茵河的大量生物中毒死亡。而伏尔加河两岸的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使得伏尔加格勒河段的10%的河水已经成为污水。

  目前,全球每年排放的污水达4000多亿吨,由此造成5万多亿吨水体被污染,致使全世界约20%的人无法获得洁净饮水。

  世界自然基金会于20073月发表专门报告指出,因污染和管理不善,全球十条大河面临生态危机,其严重程度不亚于气候变化,这十条河流是亚洲的湄公河、萨尔温河、长江、恒河、印度河,欧洲的多瑙河,南美洲的拉普拉塔河,北美洲的格兰德河,非洲的尼罗河和维多利亚河,以及澳大利亚的墨累河及其支流达令河。

  由于地表水大规模遭到污染,于是,人们开始更多地使用地下水,特别是生活饮用水更是如此。其实,人类的污染同样在侵蚀地下水资源,柏林的许多饮用水井中的硝酸盐浓度超过了欧洲标准10个单位以上;泰国曼谷的地下水位在过去几十年中下降了25米,盐水已经渗入井中;中国西北部的许多农村用水靠打井,由于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污染,水井越打越深,许多村庄的水井都超过了100米,而且抽上来的水都是盐碱含量很高的苦水,连牲畜都不愿喝。

  水的污染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如水污染直接影响渔业和农业生产;大量动植物物种因水质污染遭受灭绝;人类感染钩虫病、血吸虫病、腹泻、线虫病以及沙眼等病都往往与接触被污染的水有关;而许多先天性疾病、癌症等则是因为饮用水中富含重金属和有关化学物质所致。

  第三,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管理不善。

  农业灌溉用水占全球总用水量的85%左右,世界各国的农业灌溉系统要么质量很差,要么年久失修,使得大量灌溉用水白白浪费,利用率很低。绝大部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灌溉方面基本采用浸灌,受经济能力以及农业技术的影响,采用喷灌和滴灌这类节水式灌溉的种植面积非常少,一般还只是停留在示范和试验阶段。这就使得主要的水分被蒸发或者渗入地下,被作物吸收的只是极少部分。

  对水资源的管理不善还表现在城市供水系统的不完善,据有关专家估计,城市自来水在到达用户之前已经被损失30%以上,这是一个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些城市自来水的损失率高达50%,甚至更多。

  在对水的使用上,富国在生活用水方面的浪费和不节制也是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个发达国家,人均每天用水量一般不低于500升,其中50%的水用于冲马桶和洗刷衣服和其他物品。但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社区,每人每天用水量只有50-60升,而一些非常贫穷的国家,农村居民人均每天生活用水只有5升。

  第四,全球人口的增加是导致水资源危机的最主要原因。

  水资源危机的最大因素,是来源于人口的增长导致的农业灌溉用地的大幅度增加。20世纪由于医药技术与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增长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为了满足人口增长所导致的粮食需求的增加,仅印度和中国在百年之内农业灌溉面积就提高了5倍,由此可以看出,世界的水资源已经不堪重负。

  再分析世界农业的结构,灌溉农田面积只占全部农业用地的18%,其余82%是旱作农业,这说明人类还没有摆脱自然农业的状况。如果我们进一步设想,将旱作农业改造成效益更好的灌溉农田的话,水资源的危机无疑会更加严重。

  第五,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全球生态的变化。

  由于气候变暖导致了全球性的普遍干旱,与此同时,又由于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以及诸如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等各种气候的反常,使得全球在可用淡水的总量已经减少的情况下,而一些季节性的暴雨与洪水,不仅不能被人类利用,反而还会引发灾害。

  (三)我们采取的行动

  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据有关资料统计,在过去的50年中,由水引发的冲突已经超过了500起,其中跨国境的暴力纷争近40起,而演变为军事冲突的则超过了20起,因水而起的用水条约共签署了约200个。由此,已经引起国际社会对水资源问题的普遍忧虑。

    1993118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确定每年的322日为“世界水日”,号召全世界对节水问题和防止水污染问题引起充分重视。

  为了维护和引导国际水事趋势的良性发展,就21世纪国际水问题的解决办法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并且提出具体建议,从而引起全世界的共鸣,19973月,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召开了首届世界水资源论坛。论坛就21世纪的“水,生命和环境”进行了展望,并形成了建立一种全新的水务价值观,以应付世界性水资源危机的共识。

  但是,水资源的危机至今不仅没有缓解的迹象,相反,问题甚至更加严重。伴随河流流域水资源危机的出现,“水难民”在1998年达到2500万人,第一次超过了“战争难民”。据预测,到2025年,这样的“水难民”将会达到1亿人。

  这一问题还在继续恶化。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报告,到2025年,世界将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到2050年,全世界93亿总人口中,有大约70亿人将可能面临用水短缺。

    20063月,第四届世界水资源论坛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召开,会议指出,联合国所提出的到2015年把缺乏安全饮用水的人口减少一半的目标照此下去将难以实现,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吸引新的投资和制定新的方案。

  问题最严重的无疑在非洲,由于干旱、贫穷、战争、污染和城市的无序发展等多种因素,使得大部分非洲国家在改善人民的卫生饮水方面都进展缓慢。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的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所有国家中,除乌干达和南非之外,在2015年将缺乏洁净饮用水或卫生设施的人数减半的目标几乎全都不可能实现。

  三、土地荒漠化

  (一)土地荒漠化的现状

  荒漠化是指因气候变异和人类的活动,以及其他原因所导致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土地不适合农作物以及其他植物的生长,我们常说的土地沙化、盐碱化等土地退化现象,都属于土地荒漠化现象。

  土地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环顾我们身边的一切基本生活品,大部分来源于土地的恩赐。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土地都适合于农业耕作,也不是所有的土地都适合植物的生长。

  地球的表面积为510亿公顷,其中陆地面积只有149亿公顷,而可供耕作的土地仅为陆地面积的9%左右。可是,由于人类对森林的肆意砍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对土地的过度耕作和不合理的灌溉,以及对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使气候变得干旱与反常,导致了土地的荒漠化。

  土地的荒漠化问题是一个历史性问题,从卫星照片以及宇宙飞船上俯瞰我们的地球,曾经孕育了人类古代文明的地区,都是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受到严重的沙漠威胁和盐碱威胁;孕育了埃及文明的尼罗河流域,沙漠已经占据了大部分地区;印度的恒河流域,早已失去了昔日水草丰美的美誉,变成了印度最干旱的地区之一;而被认为是中华文明摇篮的黄河,现被称之为伤心之河,它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处于入海断流的状态,两岸大多数地区是黄土和黄沙,黄河在中国已经成为贫困落后的象征。

  但是,追溯历史,全球性的土地荒漠化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严重。据有关统计,仅因人为因素,就已经导致地球陆地15%的面积遭到破坏,而全球遭受荒漠化侵蚀的土地已经达到36亿公顷,占陆地面积的近四分之一,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并以每年5万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大。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021月的统计,全球可耕地面积1990年为13.84亿公顷,1995年减为13.78亿公顷,1999年再减为13.69亿公顷。就在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同时,与之相反的是,全球人口则在不断增加,这就导致人均可耕地面积下降速度更加显著,1990年的全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积为0.263公顷,1995年下降为0.243公顷,1999年再下降为0.229公顷,10年间,全球人均可耕地减少了13%

    20066月联合国发表了一份《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的报告,这份由95个国家的1300名科学家历时四年完成的报告指出,由于气候因素和人类的活动导致的荒漠化,影响了生活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20亿人口,全世界最贫困的人口中一半生活在这些地区,大约有2.5亿人已经直接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报告并指出,全世界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已有10%20%的土地出现严重的沙化,而且,由于汽车尾气和工业污染造成的温室效应,将会使荒漠化现象在今后几十年变得更加严重。

  (二)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土地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为风蚀,即以风为动力的土壤侵蚀现象。当风速达到每秒4-5米以上时,在土层干燥、土质松散、地面又缺乏植被覆盖的情况下,土壤和沙被吹起。风蚀现象不仅破坏被吹走土和沙的地区,而且被吹走的土和沙还会掩埋农田、河道和湖泊,由此造成的沙尘暴则会刮到数百甚至数千公里之外,从而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其二为水蚀,即我们常说的水土流失,这是指以水为动力对土壤造成的侵蚀。由于植被减少,土质疏松,在遇大的雨水时,表土被雨水冲走,从而土壤变薄,质地变粗,肥力下降。严重的水蚀情况,连粗土和大的土块都会被雨水冲走,造成土地沟壑纵横,支离破碎,耕地面积减少。水蚀造成的破坏还不止是农业耕地的问题,连交通运输和人民生命财产都会受到威胁。

  其三为土壤盐碱化,即在干旱和半干旱的低洼地区,地下水位不深的地方,由于长期水分被蒸发,水中的盐分不断地沉淀,当这些盐分堆积到一定程度,土壤就会盐碱化。盐碱化的土地农作物不能生长,盐碱化严重的地区,任何植物都无法生长。盐碱化的直接原因是人类长期不正确的灌溉所致,即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灌溉中,只灌不排,以及灌溉水量过大,水质又不太好,这样便必然会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碱化。

  地球表面的土壤是因若干年的岩石风化和有机质的沉淀所致,一厘米厚的可耕地土壤,需要20-1000年的沉淀。但是,全球每年表土层却有大约250亿吨土壤被雨水冲走,再加上土地的沙化和盐碱化,使得大自然的土壤“制造”能力无法平衡人类和自然对土地的破坏,以至全球土地越来越不能够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

  根据观测和模拟实验,有植被层的土地对阳光的反射率只有15%-20%,而裸露的地面反射率可达35%-40%。太阳光的反射率增大后,地面吸收的太阳能会明显减少,由于越是植被稀少的干旱裸露地区,一般都是沙石地面,比热很小,于是,白天阳光照射,温度升高很快,而夜晚温度则下降很快,干燥的空气会下沉,使得气候进一步变干,雨水很少,从而导致植被的进一步减少。在模拟实验中,如果南美洲南纬30度以北的森林被草地取代,降水将减少15%;如果亚马孙河流域的森林被沙漠取代,降水将减少70%

  人类无节制地向大地索取,许多丘陵甚至高山的森林都被砍伐,将土地用于农业耕种,从而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根据观测,坡耕地的坡度小于5°时,每年每公顷土地的表土流失量为1.5吨,但坡度为25°时,表土流失量则会达到每年每公顷120吨以上,这充分反映了滥伐森林并将山地造田的严重危害性。

  在过去的20年间,地球上消失的原始森林面积几乎等于此前所消失原始森林覆盖面积的总和,最多的时候,每年森林消失达1700万公顷。

  草原的破坏与森林的破坏同样严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很多草原被用来农业耕种;第二,在现存的草原上过度放牧,使得草原退化。

  森林与草原减少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至于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则是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表现在人类的无止境需求导致对土地面积的要求总在增加,于是,便采取破坏森林和草原的方式来解决农业土地的不足。而森林和草原的破坏必然导致水土流失,以及干旱,同时,干旱又使得土地盐碱化和土地的风蚀加重,导致土地荒漠化面积进一步加大,可耕作的土地变少。这就逼迫人们进一步砍伐森林、破坏草原,以补充土地的进一步不足。于是,下一个恶性循环又开始。

  在对各项数据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发展中国家森林与草原的破坏,以及土地的荒漠化程度要远高于发达国家。仅从森林破坏看,不仅像巴西、印尼、苏丹这样的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其破坏程度为世界之最,而且,一些国土面积本来就不太大的贫困国家,森林破坏面积也还名列在前,如赞比亚、刚果民主共和国、缅甸、津巴布韦等。

  土地盐碱化问题最严重的是印度、中国、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国。由于人口的猛增,人均土地面积减少,这些国家不得不对现有的土地过度耕种,在本来不太适合耕种的土地上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那么,如果在干旱低地上经过二三十年的这种耕种,土地便必然盐碱化,从而无法再继续使用。有关报道表明,印度有115万公顷土地受到盐碱化的影响,中国这一数字为100万公顷,巴基斯坦为65万公顷。

  因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的全球气温升高同样是荒漠化的重要原因。全球气温升高会导致两种气候现象的出现,一是全球性干旱,这一气候现象对土地的负面影响是使得土地盐碱化程度提高,土地的风蚀加重;二是季节性的暴雨与洪水,这一气候现象对于土地的负面影响是会产生水土流失。而不论哪种气候现象都会导致土地的荒漠化。

  中国有关机构在对其北方荒漠化的成因进行研究中有一组数字十分耐人寻味:造成荒漠化的最大原因,一是人类的过度樵柴,这一因素占荒漠化土地形成面积的32.4%;二是过度放牧,占29.4%;三是草原过度农垦,占23.3%;四是水利资源利用不当,占8.6%;五是自然风力使沙丘前移,占5.5%;六是人类工程的建设,为0.8%。可以看出,只有“五”是自然的因素,所占比例仅为5.5%。这一组数据充分说明了,荒漠化的绝大部分原因都在于人类自己。

  (三)防治荒漠化的行动

  土地的荒漠化问题已经直接危及到全球110多个国家,对人类的生存与幸福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与重视,1977年,联合国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首次召开了“联合国荒漠化会议”,会议形成了一项全球共同行动的综合协调性方案,并通过了《防治荒漠化行动计划》。

  但是,尽管之后国际社会进行过多种努力,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问题仍在加剧。在1992年于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解决荒漠化问题再一次成为重要议题。大会赞成通过一种全新的综合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强调在社区层次上开展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并呼吁联合国大会设立一个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国际防治荒漠化问题专门签署一个公约。

  于是,自19935月至19946月,经过112个国家的一年多时间的谈判,历经五次会议,终于就《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取得了基本一致的意见,并在巴黎正式举行了签字仪式。

  而后,为了推动全世界对荒漠化问题的重视,199412月,第49届联合国大会正式决定从1995年起,每年6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为了进一步推动整个国际社会重视荒漠化问题,并促使与荒漠化相关的问题尽快得到解决,2005年联合国大会又将2006年定为“防治荒漠化国际年”。

  但是,荒漠化问题迄今为止并没有因为国际社会的各种努力得到任何缓解,而且,推进《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履行同样非常困难。仅从最基本的资金问题上就很难有效地满足防治荒漠化的需求,因为荒漠化问题最严重的都是较为贫穷的国家,依靠这些国家自己的力量无疑不可能有效地推动防治荒漠化的计划,这就要求发达国家能够为此作出相应的资金支持,但发达国家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每当遇到经费分摊问题时就争论不休,总是难以解决。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签署以来,为了推动《公约》的履行,每一、二年都要召开一次缔约方大会,但是,推进《公约》的履行工作其难度始终非常大,最困难的还是资金的落实与相应机制的建立问题。事实上,全球性的防治荒漠化的工作至今为止并没有大的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