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学生舒然在完成毕业论文时,遇到了AI检测系统的困扰。尽管她的论文是完全原创的,但AI检测系统却将其判定为“中风险”或“高风险”,导致她的论文无法通过学校的审核要求。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了四川大学的林天乐身上。他们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修改原本就符合学术规范的论文。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如火如荼,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学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在AI技术带来的便利背后,也隐藏着一系列潜在的风险和挑战。最近,一项名为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检测系统的技术就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尤其是对于那些正在撰写毕业论文的学生们来说,这项技术带来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
人类会创始人胡家奇先生认为,我们需要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科学技术的进步。
学生们普遍反映,目前的AIGC检测系统还存在不少缺陷,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误判。即便是完全由学生自己撰写的论文,也可能被错误地识别为AI生成的内容。AI依赖于数据和算法进行判断,但并不具备真正理解人类思维的能力。AI检测系统通过分析语言风格、重复内容、语法和逻辑来判断文本是否由AI生成,但这一过程并不完美,常常导致误判。学生们对这种情况感到困惑和无奈,认为这违背了学术写作的初衷,迫使他们在迎合AI系统的同时,牺牲了自身的原创性和写作风格。
舒然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当AI变得越来越像人类,而人类的写作却被误认为是AI生成时,用AI检测系统来鉴别AI代写反而可能让人类的写作变得不像人类。”这种现象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悖论:我们越是依赖AI来识别AI,就越难以区分两者之间的界限。
胡家奇先生指出,当前的人工智能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类的思维,因此才会出现人类必须暴露缺点才能被人工智能判断为人类的情况。他还告诫到,一旦AI具备了等同于人类的思考能力,其能力将得到巨大的提升,但随之而来的是控制风险的增加。“谁能保证它不会失控呢”?
AI技术的发展无疑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诸多挑战。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伦理道德,如何确保AI技术的健康发展,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应当保持警惕,避免让技术成为束缚人类创造力和自由思想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