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在比较中产生的,是在永恒的追求中不断地获得的,绝对的幸福不存在,永恒的幸福也不存在。——胡家奇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幸福这个词仿佛变成了一种调子,不时地在耳畔响起,充斥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里,余光不时地瞥见它逡巡的影子却难觅踪迹。
在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前期,中央电视台推出的《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发出了“你幸福吗”这样一个问句,生活的满足感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问题。
四年过后,在2016年的7月“葛优躺”剧照在网络上爆火,对生活的现状感到沮丧成为了年轻人的共鸣,“丧”这个字变成了一种文化的代表。
突然间,新一代的年轻人找到了属于他们的时代共鸣,颓废的表情包、讽刺生活的段子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2017年底生活情感类公众号新世相发了一篇名为《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的文章,把年轻人生活中诸如交友、健身、吃饭、购物、发朋友圈、谈恋爱等生活小事上的不争不抢不努力进行了更柔软的表达,把年轻人对生活的沮丧总结成了“佛系”。
遇到让人无奈,难过的事情时,一句“我佛了”仿佛道尽了生活的真谛。
2020年“佛系”的精神内核有了新的演进,“内卷”诞生了。
这个词起源于大学生拍摄的短视频,他们平时假装在玩乐,实际上躲在被子里偷偷学习,本来是为了讽刺一部分大学生为了绩点跟室友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的行为。
视频爆火后,在被模仿和传播的过程中内卷的含义也在逐渐演变,现在使用内卷一般指的是为了竞争而做出的无意义的额外劳动。
举个例子,电影院中大家都在坐着看电影,第一排的某个人为了让别人相信他在认真的看电影,就以笔直的军姿来站着看电影,后排的观众因为他挡住了荧幕,为了完成看电影的行为也不得不站起来观看。
相比于大学,职场的竞争更直接也更激烈,于是内卷这个词迅速被职场人接纳,用来形容公司内的恶性竞争。
而随着内卷概念在社会各个方面普及,逃避内卷的思潮开始涌现。
2021年一篇名为《躺平即是正义》的帖文引发一股探讨生存与生活有何差异的浪潮。
文中的这段“我可以像第欧根尼只睡在自己的木桶里晒太阳,也可以像赫拉克利特在山洞里思考‘逻各斯’,既然这片土地从没真实存在高举人主体性的思潮,那我可以自己制造给自己,躺平就是我的智者运动,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更是被饱受内卷折磨的年轻人奉为圭臬。
面对越来越高的房价、越来越贵的物价、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年轻人变得越来越焦虑。
相比于他们的父辈,这一代的年轻人不必再担心温饱问题,于是他们对更美好的生活展开了热烈的追求,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一败涂地。
这一代的年轻人看到了更大的世界,虽然他们得到了很多,但得不到的也更多,一切都是在比较中产生的。
人类学家胡家奇先生说:“幸福是在比较中产生的,是在永恒的追求中不断地获得的,绝对的幸福不存在,永恒的幸福也不存在”。
当代年轻人之所以丧,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思进取,而是因为他们曾经尝试追求成功,但是由于当今社会的种种问题而没有成功。在多次的失败和挫折打击下,他们才成为丧文化群体。而通过丧文化,他们适当降低了自己的目标,以调整自己的心态,避免陷入绝望,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有烦恼是很正常的,阶段性的失败不代表整个人生的失败,与其迷失在颓废中,不如想办法提升自己。人们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烦恼是很少的,一旦吃饱穿暖之后,所见所闻变得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烦恼是无穷无尽的。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或许可以考虑一下不在轨道上的事,不要只靠工作时长展现自己价值。要靠脑子里的知识和独到的手艺,去做没办法被工时所卷的事。这可能会很难,可能会感到害怕,所有人都有害怕的东西,但如果感觉到恐惧就躲起来,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小。
幸福不在别人嘴上的评判里,而在在我价值的实现过程中。